“乍雨還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乍雨還晴”全詩
是婦鳩乳燕,說教魚躍,豪蜂醉蝶,撩得鶯吟。
斗茗分香,脫禪衣夾,回首清明上已臨。
芳菲處,在梨花金屋,楊柳瓊林。
如今。
詩酒心襟。
對好景良辰似有妊。
念恨如芳草,知他多少,夢和飛絮,何處追尋。
病酒時光,困人天氣,早有秋秧吐嫩針。
蘭亭路,漸流觴曲水,修禊山陰。
分類: 沁園春
作者簡介(葛長庚)

白玉蟾(公元1194 - ?;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于瓊州(今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于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
《沁園春》葛長庚 翻譯、賞析和詩意
《沁園春》是宋代葛長庚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沁園春》
乍雨還晴,似寒而暖,春事已深。
是婦鳩乳燕,說教魚躍,豪蜂醉蝶,撩得鶯吟。
斗茗分香,脫禪衣夾,回首清明上已臨。
芳菲處,在梨花金屋,楊柳瓊林。
如今。詩酒心襟。對好景良辰似有妊。
念恨如芳草,知他多少,夢和飛絮,何處追尋。
病酒時光,困人天氣,早有秋秧吐嫩針。
蘭亭路,漸流觴曲水,修禊山陰。
譯文:
初降雨后又轉晴,雖有些寒意卻溫暖,春天的景象已經深入。
婦人哺育鴿子,引導燕子飛翔,熱情的蜜蜂令蝴蝶陶醉,引得黃鸝婉轉啼鳴。
斗茶的香氣四溢,脫下僧衣,夾在書頁之間,回首看,清明已經來臨。
花香濃郁的地方,在梨花飄落的金屋中,楊柳婆娑的瓊林中。
如今,我的詩酒之心,對著美好的景色和美妙的時光仿佛有所感應。
懷念著像芳草一樣的思念,知道其中所蘊含的多少情感,夢中與飛舞的絮花,何處去追尋。
患病的酒令時間變得模糊,酷熱的天氣令人困倦,早已有秋天的稻苗吐出嫩芽。
走在蘭亭路上,逐漸流淌著杯觴之樂,修行的人在山陰中舉行禊祭。
詩意和賞析:
《沁園春》描繪了春天的景象,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喻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詩中以春天的景象為背景,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描寫,如婦人哺育鴿子、燕子飛翔、蜜蜂和蝴蝶的交織,以及黃鸝的鳴唱,展現了春天的繁榮和生機。詩人還描述了斗茶的香氣、清明的來臨以及花香濃郁的梨花金屋和楊柳瓊林,營造出春天宜人的氛圍。
詩人在賞景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他感嘆自然界的美好景色和時光令人心曠神怡,仿佛自己的詩酒之心也被這美景所觸動。他懷念著像芳草一樣的思念,意味著他對逝去的時光和人事的思念之余。他深知其中蘊含的情感和意義,同時也有追尋夢中飛舞的絮花的渴望。
然而,詩中也透露出一些消極的情緒。詩人提到了病酒時光和困人的天氣,暗示了他可能身處困境或者情緒低落。秋天的稻苗吐出嫩芽,暗示著時光的推移和變遷。
最后兩句描述了蘭亭路上的觥籌交錯和修禊山陰的禊祭,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和修行的向往與追求。
整首詩以春天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內心感受,展示了詩人對美好時光和自然的贊美與思考。同時,也透露出對逝去時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希望。整體氛圍溫暖而充滿生機,展現了宋代文人對自然與人生的獨特感悟和審美情趣。
“乍雨還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ìn yuán chūn
沁園春
zhà yǔ hái qíng, shì hán ér nuǎn, chūn shì yǐ shēn.
乍雨還晴,似寒而暖,春事已深。
shì fù jiū rǔ yàn, shuō jiào yú yuè, háo fēng zuì dié, liāo dé yīng yín.
是婦鳩乳燕,說教魚躍,豪蜂醉蝶,撩得鶯吟。
dòu míng fēn xiāng, tuō chán yī jiā, huí shǒu qīng míng shàng yǐ lín.
斗茗分香,脫禪衣夾,回首清明上已臨。
fāng fēi chù, zài lí huā jīn wū, yáng liǔ qióng lín.
芳菲處,在梨花金屋,楊柳瓊林。
rú jīn.
如今。
shī jiǔ xīn jīn.
詩酒心襟。
duì hǎo jǐng liáng chén shì yǒu rèn.
對好景良辰似有妊。
niàn hèn rú fāng cǎo, zhī tā duō shǎo, mèng hé fēi xù, hé chǔ zhuī xún.
念恨如芳草,知他多少,夢和飛絮,何處追尋。
bìng jiǔ shí guāng, kùn rén tiān qì, zǎo yǒu qiū yāng tǔ nèn zhēn.
病酒時光,困人天氣,早有秋秧吐嫩針。
lán tíng lù, jiàn liú shāng qǔ shuǐ, xiū xì shān yīn.
蘭亭路,漸流觴曲水,修禊山陰。
“乍雨還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