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損三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自損三千”全詩
每醉后疏狂,醒來飄忽。
無心戀簪紱。
溫才高子建,韻欺王勃。
胸中絕物。
所容者、詩兵酒卒。
一兩時,調發將來,掃盡悶妖愁孽。
莫說。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到底_卼。
懸河口訥。
非夙世,無靈骨。
把湖山牌印,鶯花權柄,牒過清風朗月。
且束之、高閣休休,這回更不。
分類: 瑞鶴仙
作者簡介(葛長庚)

白玉蟾(公元1194 - ?;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于瓊州(今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于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
《瑞鶴仙》葛長庚 翻譯、賞析和詩意
《瑞鶴仙》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葛長庚。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瑞鶴仙
賦情多懶率,
每醉后疏狂,
醒來飄忽。
無心戀簪紱。
溫才高子建,
韻欺王勃。
胸中絕物。
所容者、詩兵酒卒。
一兩時,
調發將來,
掃盡悶妖愁孽。
莫說。
殺人一萬,
自損三千,
到底_卼。
懸河口訥。
非夙世,
無靈骨。
把湖山牌印,
鶯花權柄,
牒過清風朗月。
且束之、高閣休休,
這回更不。
詩詞的中文譯文:
《瑞鶴仙》
抒發感情時常懶散,
每次醉酒后放肆疏狂,
醒來時心思漂浮不定。
心中不再留戀塵世榮華。
溫和的才情超越了子建,
韻律超過了王勃。
胸中蘊藏著絕世之物。
所容納的,是詩人、士兵和酒徒。
一兩時光,
調調奏響未來,
掃除一切壓抑、焦慮和罪孽。
別說了。
殺人一萬人,
自損三千,
到底什么是_卼。
懸崖峭壁間有回響。
不是來世,
已無骨靈。
拿起湖山牌印,
持有鶯花的權柄,
把信函傳遞給清風和明月。
暫時束之高閣,
放心休息,
這一次再也不。
詩意和賞析:
《瑞鶴仙》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葛長庚豁達灑脫的情懷和生活態度。詩人自稱“瑞鶴仙”,意味著自己具有超凡脫俗的品質和境界。
詩中的詞語和意象充滿了詩人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他形容自己在抒發感情時懶散不迫,醉酒后放縱而疏狂,醒來時思緒飄忽不定。他不再留戀塵世的權勢地位,心中充滿了超然物外的境界。他自詡溫和的才情超過了詩人子建,韻律之美超過了王勃。他自豪地宣稱胸中蘊藏著絕世之物,容納了詩人、士兵和酒徒。
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他希望能夠在短暫的生命中發揮自己的才華,奏響屬于自己的調調,消除內心的郁悶、痛苦和罪惡。他以殺人一萬、自損三千來形容自己勇于面對困境,不畏艱難的精神。
詩的結尾,詩人以懸崖峭壁的回響、無靈骨的形容,表達了自己對超越塵世的追求和超然自得的心境。他拿起湖山牌印,象征著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掌握,持有鶯花的權柄,象征著對美好事物的把握。他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傳遞給清風和明月,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心境轉變。他暫時束之高閣,放心休息,表示暫時回避塵世紛擾,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他宣稱這一次再也不,意味著他不再受制于世俗的束縛,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整首詩詞表達了葛長庚豁達灑脫、超越塵世的追求和心境。他以醉酒、放縱和超然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過描述自己的境界和態度,他展示了自己的獨特性和自由精神。這首詩詞在形式上也充滿了音韻的變化和對比,使整首詩詞更富有韻律感和音樂性。
“自損三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uì hè xiān
瑞鶴仙
fù qíng duō lǎn lǜ.
賦情多懶率。
měi zuì hòu shū kuáng, xǐng lái piāo hū.
每醉后疏狂,醒來飄忽。
wú xīn liàn zān fú.
無心戀簪紱。
wēn cái gāo zi jiàn, yùn qī wáng bó.
溫才高子建,韻欺王勃。
xiōng zhōng jué wù.
胸中絕物。
suǒ róng zhě shī bīng jiǔ zú.
所容者、詩兵酒卒。
yī liǎng shí, diào fā jiāng lái, sǎo jǐn mèn yāo chóu niè.
一兩時,調發將來,掃盡悶妖愁孽。
mò shuō.
莫說。
shā rén yī wàn, zì sǔn sān qiān, dào dǐ wù.
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到底_卼。
xuán hé kǒu nè.
懸河口訥。
fēi sù shì, wú líng gǔ.
非夙世,無靈骨。
bǎ hú shān pái yìn, yīng huā quán bǐng, dié guò qīng fēng lǎng yuè.
把湖山牌印,鶯花權柄,牒過清風朗月。
qiě shù zhī gāo gé xiū xiū, zhè huí gèng bù.
且束之、高閣休休,這回更不。
“自損三千”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