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堂徂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自堂徂基”全詩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
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周頌·絲衣翻譯及注釋
翻譯
絲綢祭服白又凈,戴冠樣式第一流。從廟堂里到門內,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小鼎食物滿,兕角酒杯彎一頭,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嘩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長壽。
注釋
⑴絲衣:神尸所穿的絲質白色的祭服。
⑵紑(fóu):潔白鮮明貌。
⑶載:借為“戴”。弁(biàn):古代貴族戴的鹿皮帽子。俅(qiú)俅:形容冠飾美麗的樣子。一說恭順貌。
⑷堂:廟堂,或以為即明堂。徂(cú ):往,到。基:通“畿(jī)”,門內、門限。
⑸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⑹兕(sì)觥(gōng):犀牛角做的盛酒器。觩(qiú):形容兕觥彎曲的樣子。
⑺旨酒:美酒。思:語助詞,無義。柔:指酒味柔和。
⑻吳:大聲說話,喧嘩。敖:通“傲”,傲慢。
⑼胡考:即壽考,長壽之意。休:美譽,一說指福祿。
周頌·絲衣鑒賞
此詩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絲衣,戴的是爵弁。絲衣一般稱作純衣,《儀禮·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鄭玄注:“純衣,絲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儀禮·士冠禮》鄭玄注),與白色的絲衣配合,成為祭祀的專用服飾。《禮記·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諸侯也,爵弁绖緇衣。”《毛詩序》可能就是根據這兩句詩而斷定此篇與祭祀有關。“俅俅”毛傳訓為“恭順貌”,而《說文解字》曰:“俅,冠飾貌。”《爾雅》亦曰:“俅俅,服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上文紑為衣貌,則俅俅宜從《爾雅》、《說文》訓為冠服貌矣。”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為絲衣的修飾語,則二句的“俅俅”與之相應當為弁的修飾語,故訓為冠飾貌,而不訓恭順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準備。“自堂徂基”點明祭祀場所。“基”通“畿”,指廟門內。這個地方又稱作“祊”(崩)。《禮記·禮器》:“設祭于堂,為祊乎外。”鄭玄注:“祊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于廟門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張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繹祭。”這是正祭與繹祭區別之所在。《毛詩序》或許就是據此推斷此篇是“繹”。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犧牲。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時盛熟牲的器具。此處無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實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說文解字》:“鼐,鼎之絕大者。”段玉裁注:“絕大謂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陳奐《詩毛氏傳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內外小大作儷耦,至本句變文。”也就是說,由上句的從小及大,變為此句的從大及小。“兕觥”又稱爵,《詩毛氏傳疏》:“兕觥為獻酬賓客之爵,繹祭行旅酬(祭禮完畢后眾人聚在一起宴飲稱為‘旅酬’),故設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飲,也就是“旅酬”。這里突出的是宴飲時的氣氛,不吵不鬧,合乎禮儀。《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萬福來求(聚)。”與這三句正可互相印證。
周頌·絲衣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記述周貴族祭畢巡視飲宴安排情況的小詩。《毛詩序》謂此篇主旨是“繹”。“繹”即“繹祭”,語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猶繹。”周代的祭祀有時進行兩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繹祭。《谷梁傳》說:“繹者,祭之旦日之享賓也。”也就是說,周代天子與諸侯,在舉行正祭的次日,又舉行祭禮,稱之為“繹祭”。此詩未有“繹祭”字樣,《毛詩序》應是推測;但從詩的內容看,這個推測還是有根據的,所以盡管有人責難,但一般還是為后人所接受。“自堂徂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u sòng
周頌
sī yī qí fóu, zài biàn qiú qiú.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
zì táng cú jī, zì yáng cú niú, nài dǐng jí zī, sì gōng qí qiú.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zhǐ jiǔ sī róu.
旨酒思柔。
bù wú bù áo, hú kǎo zhī xiū.
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自堂徂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