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蟾出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呼蟾出海”全詩
誰知風雨此時來,銀河便有些波浪。
玉兔迷離,金雞嘲口析,二星無語空惆悵。
元來上界也多魔,天孫長怨牽牛曠。
分類: 踏莎行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踏莎行(巧夕)》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巧夕)》是劉克莊所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驅趕烏鵲離開營橋,呼喚著月亮出現在海上,日復一日,夜復一夜,我們相隔遙遠,互相望眼欲穿。誰能知道風雨正此時來臨,銀河上的波浪開始涌動。玉兔的光芒漸漸迷離,金雞發出嘲笑和分析,兩顆星星無言地黯然失色。原來上界也有許多魔怪,天孫長久以來怨恨著牽牛星曠遠的離去。
詩意:
《踏莎行(巧夕)》描繪了一個夜晚的景象,以及人們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命運的無常。詩中的驅鵲、呼蟾、銀河等形象富有象征意味,通過這些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和對于命運的思考。
賞析:
該詩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夜晚的景象,展現了作者對于人生和命運的感悟。首句“驅鵲營橋,呼蟾出海”通過呼喚鵲和蟾蜍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于日月運行、自然規律的追問和思索。接著,詩人描述了朝朝暮暮的相望,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遙遠和隔閡,以及對于與親人、朋友的分離的感傷之情。
詩中的“誰知風雨此時來,銀河便有些波浪”一句,通過自然景象的變化,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起伏。詩人運用了玉兔、金雞、二星等形象,以及上界的魔怪和天孫的牽牛等傳說元素,增加了詩詞的神秘感和想象力。最后一句“天孫長怨牽牛曠”,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的思考,以及對于人類命運與傳統文化的關聯的關注。
整體而言,該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于人生和命運的思考,通過自然景象和傳說元素的運用,展現了作者的情感和對于人類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關注,具有一定的意境和哲理性。
“呼蟾出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qiǎo xī
踏莎行(巧夕)
qū què yíng qiáo, hū chán chū hǎi, zhāo zhāo mù mù yáo xiāng wàng.
驅鵲營橋,呼蟾出海,朝朝暮暮遙相望。
shéi zhī fēng yǔ cǐ shí lái, yín hé biàn yǒu xiē bō làng.
誰知風雨此時來,銀河便有些波浪。
yù tù mí lí, jīn jī cháo kǒu xī, èr xīng wú yǔ kōng chóu chàng.
玉兔迷離,金雞嘲口析,二星無語空惆悵。
yuán lái shàng jiè yě duō mó, tiān sūn zhǎng yuàn qiān niú kuàng.
元來上界也多魔,天孫長怨牽牛曠。
“呼蟾出海”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