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敷時繹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敷時繹思”出自先秦佚名的《周頌·賚》, 詩句共4個字,詩句拼音為:fū shí yì sī,詩句平仄:平平仄平。

    “敷時繹思”全詩

    《周頌·賚》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
    時周之命,於繹思。

    分類: 詩經

    周頌·賚翻譯及注釋

    翻譯
    文王創業多勤勞,我當繼承治國道。擴展基業永不停,矢志不移謀安定。周邦承受上天命,繼承偉業永不停!

    注釋
    ⑴賚(lài):賜予。
    ⑵既:盡。勤:勤苦,辛勞。止:語氣助詞。一說勤止,是停止勤勞,即不在世的意思。
    ⑶我:周武王自稱。
    ⑷敷(pǔ)時:普世,指天下所有諸侯。一說敷,是給予、布施的意思。時,世。繹(yì):尋繹,思考,理出頭緒。一說“續”。思:語氣助詞。
    ⑸徂(cú):往,指往伐商紂。定:共定天下。
    ⑹時:是。一說通“侍”,承受。
    ⑺於(wū):嘆詞。

    周頌·賚鑒賞

      此詩是古代大型舞樂《大武》的三成歌詞。《大武》的樂曲早已失傳,雖有零星的資料,但終難具體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則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記錄,可以作大概的描繪。第一場,在經過一番擂鼓之后,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頭戴冕冠出場,手持干戚,山立不動。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陸續上場,長時間詠嘆后退場。這一場舞蹈動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諸侯會師,八百諸侯會合之后,急于作戰,而周武王以為伐紂的時機尚不成熟,經過商討終于罷兵的事實。第二場主演者扮姜太公,率眾舞者手持干戈,奮臂擊刺,猛烈頓足。他們一擊一刺,做四次重復,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隊闖犯敵陣進行挑戰,武王率大軍進攻,迅速獲勝,威振中原。第三場眾舞者由面向北轉而向南,表示周師凱旋返回鎬京。第四場開始時,眾舞者混亂爭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眾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東方和南方發生叛亂,周、召二公率兵平亂的事實。第五場,眾舞者分成左右兩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動鈴鐸,鼓勵眾舞者前進,表示成王命周公鎮守東南,命召公鎮守西北。第六場,眾舞者恢復第一場的位置,作閱兵慶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動作,表示周公平亂以后,慶祝天下太平,各地諸侯尊崇周天子。

      按傳統說法,《詩經》是配樂舞的歌詞,即詩樂舞三位一體。王國維曾懷疑這一說法,但他撰《周大武樂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辭時還是按這一原則進行的,即認為《大武》六成有詩六篇。他根據《毛詩序》《左傳·宣公十二年》《禮記·祭統》等資料推斷,認為與《大武》六成對應的六詩依次為:《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賚》《般》。后經馮沅君、陸侃如,尤其是高亨《周代大武樂考釋》的詳細考辨,斷定《大武》六成的六篇詩的排列次序確定為:《我將》《武》《賚》《般》《酌》《桓》。

      《周頌·賚》作為《大武》三成歌辭,是表現武王伐紂勝利后,班師回到鎬京,舉行告廟和慶賀活動,同時進行賞賜功臣財寶重器和分封諸侯等事宜的一場樂舞。此詩首先指出父親文王的勤于政事的品行,表示自己一定以身作則。接著指出天下平定是他所追求的大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告誡所有諸侯們都必須牢記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淫懈怠。詩歌與其說是追封賞賜功臣,不如說是指出了當時及其后的施政總方向:要使國家走向安定。周朝之命運在于”敷時繹思“也。這點像武王的特點,在封賞之時就開始布置以后的任務,總是走在人前,用簡單幾句話,就已把定國家大計。從容不迫,不慌不忙,看似無為,其實有為在先。

      這首詩共六句,五言、四言、三言相間,但是有韻:止、之、思押韻,定、命押韻。好像是有韻的散文。《大武》六成中,這是唯一通篇押韻的詩。該詩語氣誠懇,表現了武王深遠的憂慮和倦倦之意,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竟反覆地告誡諸侯們“繹思”。

      這首詩的標題為“賚”,而詩中并無“賚”字,估計原為《大武》三成的樂曲名。《毛詩正義》曰:“經無‘賚’字,序又說其名篇之意。賚,予也。言所以錫予善德之人,故名篇曰‘賚’。經之所陳,皆是武王陳文王之德,以戒敕受封之人,是其大封之事也。此言大封於廟,謂文王廟也。“顯然原經并無詩歌名字,是后加的。之所以用”賚“,就是指詩歌是用于封賜時的禮樂。

    周頌·賚創作背景

      《周頌·賚》就是周武王在告廟儀式上對所封諸侯的訓誡之辭。封建諸侯是西周初年鞏固天子統治的重大政治舉措。據《史記》記載,武王在朝歌已封商紂之子武庚和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即所謂“三監”,借以鎮壓殷國頑民,防止他們反叛。回到鎬京以后,又大規模進行分封活動。封建分為三個系列:一為以前歷代圣王的后嗣,如堯、舜、禹之后。二為功臣謀士,如呂尚。三為宗室同姓,如召公、周公。據晉代皇甫謐統計,當時分封諸侯國四百人,兄弟之國十五人,同姓之國四十人。《毛詩正義》曰:“《賚》詩者,大封于廟之樂歌也。謂武王既伐紂,于廟中大封有功之臣以為諸侯。周公、成王大平之時,詩人追述其事而為此歌焉。”

      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周頌·賚》是《大武》中的一個樂章的歌辭。《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紂成功告廟之時,當時只有三成(場)。《逸周書·世俘》中也有記載,武王班師回鎬京之四月辛亥,“薦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憲,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謁(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進《萬》,獻《明明》三終。”故王國維《說勺舞象舞》一文推測,《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這六成可以分開來表演,還可以獨立表演,于是名稱也就隨之而不同。

      《大武》六成對應六詩,據《毛詩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說明及《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記楚王之言“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可知《周頌·賚》是樂舞《大武》三成的歌詩。

    “敷時繹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u sòng lài
    周頌·賚

    wén wáng jì qín zhǐ, wǒ yīng shòu zhī.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fū shí yì sī, wǒ cú wéi qiú dìng.
    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
    shí zhōu zhī mìng, yú yì sī.
    時周之命,於繹思。

    “敷時繹思”平仄韻腳

    拼音:fū shí yì sī
    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敷時繹思”的相關詩句

    “敷時繹思”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敷時繹思”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敷時繹思”出自佚名的 《周頌·賚》,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