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唯暫留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唯暫留宿”全詩
梵流諸壑遍,花雨一峰偏。
跡為無心隱,名因立教傳。
鳥來遠語法,客去更安禪。
晝涉松路盡,暮投蘭若邊。
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豈唯暫留宿,服事將窮年。
作者簡介(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投道一師蘭若宿》王維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投道一位老師蘭若宿,太白山上的公子,在高頂上吹著風,升起青煙。梵音從山間流淌,花朵雨只落在一座峰上。他的足跡是無心留下的,名聲是因為他創立教誨傳揚開來。鳥兒遠道而來交流佛法,客人離去更安于修行。白晝踏過松樹的小路,黃昏投身蘭若寺的邊緣。洞房隱藏在茂密的竹林中,清夜中可以聽到遠處的泉水聲。從前曾在云霞之中,如今成了枕頭前的床鋪。并不只是暫時留宿,而是用盡一生去服侍佛教。
詩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于佛教信仰的推崇和對僧侶生活的向往。作者用唐代時期佛教常用的高山寺廟“蘭若寺”作為詩歌背景,描繪了一個公子在山上修行的情景。他以平實的語言,描繪了這位公子隱居修道的生活狀態,展現了超凡脫俗和內心寧靜的境界。
賞析:王維以一種平和的筆調表達了自己對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贊美了佛教所傳揚的智慧和平靜。通過描繪山上的景色、花雨等自然元素,與公子在其中的修行生活相結合,使整首詩浸透著寧靜和超凡的氛圍。這首詩的寫法平實而細膩,給讀者留下了一種沉靜和冥想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佛教修行的向往與推崇。同時,通過描述客人離去后更安于修行的情景,也體現出作者對世俗紛擾的厭倦,渴望追求心靈的平靜和解脫。整首詩透露著淡泊名利、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愫,表現出唐代文人崇尚的士人意態。
“豈唯暫留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u dào yī shī lán rě sù
投道一師蘭若宿
yī gōng qī tài bái, gāo dǐng chū fēng yān.
一公棲太白,高頂出風煙。
fàn liú zhū hè biàn, huā yǔ yī fēng piān.
梵流諸壑遍,花雨一峰偏。
jī wèi wú xīn yǐn, míng yīn lì jiào chuán.
跡為無心隱,名因立教傳。
niǎo lái yuǎn yǔ fǎ, kè qù gèng ān chán.
鳥來遠語法,客去更安禪。
zhòu shè sōng lù jǐn, mù tóu lán rě biān.
晝涉松路盡,暮投蘭若邊。
dòng fáng yǐn shēn zhú, qīng yè wén yáo quán.
洞房隱深竹,清夜聞遙泉。
xiàng shì yún xiá lǐ, jīn chéng zhěn xí qián.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qǐ wéi zàn liú sù, fú shi jiāng qióng nián.
豈唯暫留宿,服事將窮年。
“豈唯暫留宿”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六宥 (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