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墻聽得黃鸝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隔墻聽得黃鸝囀”全詩
森森竹里閑庭院。
一爐香燼一甌茶,隔墻聽得黃鸝囀。
陌上春歸,水邊人遠。
盡將前事思量遍。
流光冉冉為誰忙,小橋佇立斜陽晚。
分類: 踏莎行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踏莎行》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踏莎行
紅藥將殘,綠荷初展。
森森竹里閑庭院。
一爐香燼一甌茶,
隔墻聽得黃鸝囀。
陌上春歸,水邊人遠。
盡將前事思量遍。
流光冉冉為誰忙,
小橋佇立斜陽晚。
中文譯文:
踏著莎草行走,
紅色的花已經凋謝,綠色的荷葉初次展開。
竹林中的庭院安靜寧謐。
一爐燃燒的香煙,一碗盛滿的茶,
透過墻聽到黃鸝鳥的囀鳴聲。
春天的歸來在路上,水邊的人遠去。
將過去的事情反復思考。
流動的光陰為了誰而匆忙?
小橋靜靜地立在斜陽下的傍晚。
詩意和賞析:
《踏莎行》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題,通過對紅藥、綠荷、竹林、香煙、茶和黃鸝的生動描繪,展現出一幅寧靜、恬淡的春日景象。詩中的閑庭院、竹林、小橋和斜陽等元素,構成了宋代山水詩的常見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感悟。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春天的到來,紅藥花凋謝,綠荷葉初展,給人一種季節變遷的感覺。接著,詩人描述了竹林中的閑庭院,暗示著一種寧靜與恬淡的心境。
第三、四句表現了詩人在竹林中品茗,享受獨自靜謐的時光。一爐香燼和一甌茶,透過墻壁,聽到黃鸝的囀鳴聲,給人一種閑適、舒心的感受。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春天的歸來和水邊的人遠去,似乎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的思念和對人事變遷的感慨。
最后兩句以流光冉冉和小橋佇立斜陽晚為結尾,給人一種和諧、寧靜的意境。流光冉冉的描繪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暫,而小橋佇立在斜陽下的傍晚,則給人一種溫馨而留戀的感覺。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基調,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時光流逝的思考。通過對春天的描繪,表達了一種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同時,詩中的意象和描寫手法也展示了宋代山水詩的特點,充滿了唯美、富有詩意的意境。
“隔墻聽得黃鸝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hóng yào jiāng cán, lǜ hé chū zhǎn.
紅藥將殘,綠荷初展。
sēn sēn zhú lǐ xián tíng yuàn.
森森竹里閑庭院。
yī lú xiāng jìn yī ōu chá, gé qiáng tīng dé huáng lí zhuàn.
一爐香燼一甌茶,隔墻聽得黃鸝囀。
mò shàng chūn guī, shuǐ biān rén yuǎn.
陌上春歸,水邊人遠。
jǐn jiāng qián shì sī liang biàn.
盡將前事思量遍。
liú guāng rǎn rǎn wèi shuí máng, xiǎo qiáo zhù lì xié yáng wǎn.
流光冉冉為誰忙,小橋佇立斜陽晚。
“隔墻聽得黃鸝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