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知不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有法知不染”全詩
有法知不染,無言誰敢酬。
鳥飛爭向夕,蟬噪已先秋。
煩暑自茲適,清涼何所求。
分類:
作者簡介(裴迪)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裴迪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原文)
安禪一室內,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無言誰敢酬。
鳥飛爭向夕,蟬噪已先秋。
煩暑自茲適,清涼何所求。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中文譯文)
在青龍寺里安享禪修的一室,
周圍是幽靜的竹亭。
有法力無法被玷污,
無言能與誰人相抗衡。
鳥兒飛翔著爭先迎向夜晚,
蟬噪聲先兆秋天的到來。
煩悶的酷暑在這里舒緩,
清涼之所何處尋求?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由唐代詩人裴迪所作,描述了一個夏日到青龍寺謁見操禪師的場景。詩人首先描繪了一室內的靜謐與幽雅,以及周圍竹亭的清幽,這是一種適合修行的安寧環境。詩人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禪修者心境的純凈與高尚,表示自己有能力保持不受煩惱和塵世誘惑的心靈。無言一句表明了禪修者對語言的放棄,也意味著超越了言語的限制,從而達到了其他境界的境地。
接下來,詩人通過描繪鳥兒的飛翔和蟬鳴聲,表達了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已經漸漸來臨的感覺。雖然夏季的酷暑令人煩惱,但是在這里,禪修者可以舒緩自己的心靈,找到心靈的清涼所在。
整首詩用簡練而質樸的語言,揭示了禪修者的心靈之旅。材料簡短而含義深遠,旨在呼應禪宗中對于返璞歸真的追求,表達了人們在繁忙喧囂的世界中尋求內心寧靜與平和的渴望,強調了禪修修行對于個體心靈的凈化作用。同時,也運用了自然景物與人心的對應手法,通過描繪夏天的酷暑與禪修者的內心冷靜平和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清涼寧靜的感覺。
“有法知不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rì guò qīng lóng sì yè cāo chán shī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ān chán yī shì nèi, zuǒ yòu zhú tíng yōu.
安禪一室內,左右竹亭幽。
yǒu fǎ zhī bù rǎn, wú yán shuí gǎn chóu.
有法知不染,無言誰敢酬。
niǎo fēi zhēng xiàng xī, chán zào yǐ xiān qiū.
鳥飛爭向夕,蟬噪已先秋。
fán shǔ zì zī shì, qīng liáng hé suǒ qiú.
煩暑自茲適,清涼何所求。
“有法知不染”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八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