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莽遽如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渺莽遽如許”全詩
渺莽遽如許。
厭聽兒童,總是漲江語。
是誰力挽天河,誤他仙客,并失卻、乘槎來路。
斷腸苦。
翦燭深夜巴山,酒醒聽如故。
勃窣荷衣,墮淚少干土。
從初錯鑄鴟夷,不如歸去,到今此、欲歸何處。
分類: 祝英臺
作者簡介(劉辰翁)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 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后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
《祝英臺(水后)》劉辰翁 翻譯、賞析和詩意
《祝英臺(水后)》是宋代劉辰翁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昨朝晴,今朝雨。
渺莽遽如許。
厭聽兒童,總是漲江語。
是誰力挽天河,誤他仙客,
并失卻、乘槎來路。
斷腸苦。
翦燭深夜巴山,
酒醒聽如故。
勃窣荷衣,墮淚少干土。
從初錯鑄鴟夷,
不如歸去,
到今此、欲歸何處。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人生的無常和無奈。詩人抒發了對人世間繁華變幻的感慨,表達了對往事的懷念和對失去的追求的無奈之情。他觸景生情,感嘆過去的晴朗如今變成了陰雨,世事變幻莫測,如此快速而無法預料。詩人厭倦了聽到兒童們的嬉笑聲,只聽到了漲滿了江河的潮水聲。他思考誰能夠改變天河的流動,卻誤導了那位仙客,并失去了他來的路。這讓他感到心碎和痛苦。
深夜里,他剪斷了燭花,坐在巴山深處,清醒過來卻聽到了熟悉的聲音,仿佛回到了往昔。他的衣襟濕透了,淚水滴落在干燥的土地上卻沒有干涸。他認為自己從一開始就錯了,像鑄造一把銳利的劍,卻不如回歸最初的狀態。而到了現在,他渴望回歸,卻不知道要回到哪個地方。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和對失去的追憶之情。詩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交織,通過對天氣、兒童聲音和燭花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掙扎和痛苦。詩人對過去的美好和追求的失去感到深深的遺憾,同時也表達了對歸途未卜的迷茫之情。整首詩情感激蕩,意境深遠,給人以深思與共鳴。
“渺莽遽如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ù yīng tái shuǐ hòu
祝英臺(水后)
zuó cháo qíng, jīn zhāo yǔ.
昨朝晴,今朝雨。
miǎo mǎng jù rú xǔ.
渺莽遽如許。
yàn tīng ér tóng, zǒng shì zhǎng jiāng yǔ.
厭聽兒童,總是漲江語。
shì shuí lì wǎn tiān hé, wù tā xiān kè, bìng shī què chéng chá lái lù.
是誰力挽天河,誤他仙客,并失卻、乘槎來路。
duàn cháng kǔ.
斷腸苦。
jiǎn zhú shēn yè bā shān, jiǔ xǐng tīng rú gù.
翦燭深夜巴山,酒醒聽如故。
bó sū hé yī, duò lèi shǎo gàn tǔ.
勃窣荷衣,墮淚少干土。
cóng chū cuò zhù chī yí, bù rú guī qù, dào jīn cǐ yù guī hé chǔ.
從初錯鑄鴟夷,不如歸去,到今此、欲歸何處。
“渺莽遽如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