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仙重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閬仙重見”全詩
蹙盡不成疊。
欲試搔頭,花重怎堪捻。
是誰拋過東墻,今無赤鳳,夢得似、那人身捷。
年時臘。
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莢。
便向龍門,無復釧金接。
待教開支瓊林,閬仙重見,又誰念、昆明前劫。
分類: 祝英臺
作者簡介(劉辰翁)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 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后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
《祝英臺(席間詠繩球)》劉辰翁 翻譯、賞析和詩意
《祝英臺(席間詠繩球)》是宋代劉辰翁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看師師、成蝶蝶。
蹙盡不成疊。
欲試搔頭,花重怎堪捻。
是誰拋過東墻,今無赤鳳,夢得似、那人身捷。
年時臘。
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莢。
便向龍門,無復釧金接。
待教開支瓊林,閬仙重見,又誰念、昆明前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關于詠繩球的場景。詩人觀察到繩球師傅的技藝精湛,像成長為美麗的蝴蝶一樣。繩球在他的手中蹙成各種姿態,但卻不會亂成一團。詩人有些好奇地想試試自己搔頭的技巧,但花重的發髻如何能輕易地解開呢?詩中提到一個人曾經拋過東墻,指的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但現在無法再見到他飛翔的紅鳳凰,只能在夢中感受他的身姿的敏捷。
接下來,詩人回憶起過去的歲月,他曾經開懷大笑著觀賞梅花和豆蔻花的美景,但那些美好的時光卻很快地過去,就像豆蔻花一樣短暫。詩人希望能夠重新回到龍門,但不再能夠得到那些珍貴的金釧接引。他期待著能夠學習開啟瓊林的方法,重新見到閬仙,但他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他在昆明所經歷的前世劫難。
這首詩詞通過詠繩球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技藝的贊嘆和對逝去時光的回憶。詩人通過對細節的描繪,展示了他對技藝精湛的崇拜和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之情。整首詩詞情感深沉,語言優美,通過意象的運用,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回憶的境界。
“閬仙重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ù yīng tái xí jiān yǒng shéng qiú
祝英臺(席間詠繩球)
kàn shī shī chéng dié dié.
看師師、成蝶蝶。
cù jǐn bù chéng dié.
蹙盡不成疊。
yù shì sāo tóu, huā zhòng zěn kān niǎn.
欲試搔頭,花重怎堪捻。
shì shuí pāo guò dōng qiáng, jīn wú chì fèng, mèng dé shì nà rén shēn jié.
是誰拋過東墻,今無赤鳳,夢得似、那人身捷。
nián shí là.
年時臘。
céng xiào méi shāo hé dòu, qù yuè hū rú jiá.
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莢。
biàn xiàng lóng mén, wú fù chuàn jīn jiē.
便向龍門,無復釧金接。
dài jiào kāi zhī qióng lín, láng xiān zhòng jiàn, yòu shuí niàn kūn míng qián jié.
待教開支瓊林,閬仙重見,又誰念、昆明前劫。
“閬仙重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