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橋疏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段橋疏樹”全詩
梅花多是風雨。
如今見說閑云散,煙水少逢鷗鷺。
歸未許。
又款竹誰家,遠思愁□庾。
重游倦旅。
縱認得鄉山,長江滾滾,隔浦正延佇。
垂楊渡。
握手荒城舊侶。
不知來自何處。
春窗翦韭青燈夜,疑與夢中相語。
闌屢拊。
甚轉眼流光,短發真堪數。
從教醉舞。
試借地看花,揮毫賦雪,孤艇且休去。
作者簡介(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陜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勛貴之后,前半生居于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后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于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摸魚兒(寓澄江,喜魏叔皋至)》張炎 翻譯、賞析和詩意
《摸魚兒(寓澄江,喜魏叔皋至)》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炎。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摸魚兒(寓澄江,喜魏叔皋至)
想西湖、段橋疏樹。
梅花多是風雨。
如今見說閑云散,
煙水少逢鷗鷺。
歸未許。
又款竹誰家,
遠思愁□庾。
重游倦旅。
縱認得鄉山,
長江滾滾,隔浦正延佇。
垂楊渡。
握手荒城舊侶。
不知來自何處。
春窗翦韭青燈夜,
疑與夢中相語。
闌屢拊。
甚轉眼流光,
短發真堪數。
從教醉舞。
試借地看花,
揮毫賦雪,
孤艇且休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對西湖的思念和對友人魏叔皋的喜悅之情。詩人通過描寫西湖的景色,如段橋和疏落的樹木,表達了對西湖的思念之情。梅花多經歷風雨,意味著世事變遷,但如今閑云散去,煙水中的鷗鷺卻變得稀少,暗示著詩人對過去歲月的懷念。
詩中提到了魏叔皋,他是詩人的朋友,詩人對他的到來感到高興并歡迎他歸來。然而,詩人卻未能歸去,而是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思念著故鄉的竹林和庾山。他感到旅途中的疲倦,但仍然希望能重游鄉山,雖然長江滾滾流動,但隔著浦水他仍在等待歸去的時刻。
詩人描繪了一個夜晚,春窗內青燈下,他獨自一人,剪韭菜,靜靜地感受夜晚的寂靜。他產生了一種與夢中有所交流的感覺,仿佛在夜晚的寂靜中與夢中的人對話。他多次拍打闌干,試圖喚起夢中的情景。
詩人感嘆時光的轉瞬即逝,流逝得太快,他的短發已經不再年輕。然而,他仍然希望能夠盡情地痛飲暢舞,以表達內心的豪情和激情。他試圖借助他所處的環境來欣賞花朵,揮毫寫下雪景,但他也意識到,他是孤獨的舟艇,暫時無法離開此地。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內心情感的抒發,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短暫性的感慨。詩句間的意境和抒情手法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深情和離愁的感觸,同時也勾起了對自然和人情的思考。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示了宋代詩人對故鄉和友情的珍視,以及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短暫性的思考。
“段橋疏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ō yú ér yù chéng jiāng, xǐ wèi shū gāo zhì
摸魚兒(寓澄江,喜魏叔皋至)
xiǎng xī hú duàn qiáo shū shù.
想西湖、段橋疏樹。
méi huā duō shì fēng yǔ.
梅花多是風雨。
rú jīn jiàn shuō xián yún sàn, yān shuǐ shǎo féng ōu lù.
如今見說閑云散,煙水少逢鷗鷺。
guī wèi xǔ.
歸未許。
yòu kuǎn zhú shuí jiā, yuǎn sī chóu yǔ.
又款竹誰家,遠思愁□庾。
zhòng yóu juàn lǚ.
重游倦旅。
zòng rèn de xiāng shā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gé pǔ zhèng yán zhù.
縱認得鄉山,長江滾滾,隔浦正延佇。
chuí yáng dù.
垂楊渡。
wò shǒu huāng chéng jiù lǚ.
握手荒城舊侶。
bù zhī lái zì hé chǔ.
不知來自何處。
chūn chuāng jiǎn jiǔ qīng dēng yè, yí yǔ mèng zhōng xiāng yǔ.
春窗翦韭青燈夜,疑與夢中相語。
lán lǚ fǔ.
闌屢拊。
shén zhuǎn yǎn liú guāng, duǎn fā zhēn kān shù.
甚轉眼流光,短發真堪數。
cóng jiào zuì wǔ.
從教醉舞。
shì jiè dì kàn huā, huī háo fù xuě, gū tǐng qiě xiū qù.
試借地看花,揮毫賦雪,孤艇且休去。
“段橋疏樹”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