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去后知何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人去后知何處”全詩
來往無拘。
戲引兒孫樂有余。
懸崖掛樹如相語,常守枯株。
久與人疏。
閑了當年一卷書。
分類: 丑奴兒
作者簡介(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陜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勛貴之后,前半生居于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后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于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丑奴兒(子母猿)》張炎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丑奴兒(子母猿)》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張炎。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人去后知何處,
風月清虛。
來往無拘。
戲引兒孫樂有余。
懸崖掛樹如相語,
常守枯株。
久與人疏。
閑了當年一卷書。
詩意:
這首詩以山人為主題,描繪了山人離去后的寂靜與孤獨。山人離開后,景色依然美麗,但卻缺少了他的陪伴。詩中表達了山人的自由自在和無拘無束的生活態度,他在山間與兒孫戲玩,樂趣豐富。然而,他常常獨自守在懸崖旁的枯株旁,與人疏離,過著孤獨的生活。詩的最后,提到閑暇時他讀過的一卷書,暗示了山人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寄托。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山人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首句“山人去后知何處”,通過表達作者對山人離去后的關切,引起讀者對山人命運的思考。接著,詩人以“風月清虛”來形容山人離去后的環境,表現出山林的幽靜和清凈之美。詩中的“來往無拘”表達了山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他與兒孫共同戲玩,表現出開朗愉快的一面。然而,接下來的描寫中,詩人用“懸崖掛樹如相語,常守枯株”表達了山人孤獨的一面,他常常獨自守在懸崖旁的枯株旁,與人疏離。最后一句“閑了當年一卷書”則展示了山人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寄托,暗示了他在孤獨中尋找精神寄托的狀態。
整首詩以簡潔樸素的語言表現了山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驗,既有對自然環境的描繪,又有對人物內心的刻畫。作者通過對山人的描繪,傳達了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孤獨和寂寞的感受,使讀者在閱讀中對山人的命運和內心感受產生共鳴。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示了宋代詩人對自然和人性的獨特把握。
“山人去后知何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ǒu nú ér zǐ mǔ yuán
丑奴兒(子母猿)
shān rén qù hòu zhī hé chǔ, fēng yuè qīng xū.
山人去后知何處,風月清虛。
lái wǎng wú jū.
來往無拘。
xì yǐn ér sūn lè yǒu yú.
戲引兒孫樂有余。
xuán yá guà shù rú xiāng yǔ, cháng shǒu kū zhū.
懸崖掛樹如相語,常守枯株。
jiǔ yú rén shū.
久與人疏。
xián liǎo dàng nián yī juàn shū.
閑了當年一卷書。
“山人去后知何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