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能晴去不多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便能晴去不多寒”全詩
便能晴去不多寒。
冶游天氣卻身閑。
帶雨移花渾懶看,應時插柳日須攀。
最堪惆悵是東闌。
分類: 浣溪沙
作者簡介(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陜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勛貴之后,前半生居于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后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于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浣溪沙》張炎 翻譯、賞析和詩意
《浣溪沙》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炎。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艾B63D香消火未殘。
蒿草的香味已經散去,火焰卻還未熄滅。
便能晴去不多寒。
天氣轉晴,寒意不再濃厚。
冶游天氣卻身閑。
晴朗的天氣,適合外出游玩,而我卻閑散無事。
帶雨移花渾懶看,
雨水中的花朵隨風搖曳,我卻懶得去欣賞。
應時插柳日須攀。
此時正是插柳的時候,我應該去攀折柳枝。
最堪惆悵是東闌。
最令人惋惜的是東闌(指東方的門闌)。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置身于自然景色之中的心境。詩中的第一句表達了蒿草香味已經消失,但火焰依然燃燒的情景。這種對于物象的觀察,暗喻了生命的短暫和轉瞬即逝。接著,詩人描述了天氣轉晴,但他卻無所事事,身閑無事。這表達了作者閑散的心境和對于游玩的悠閑態度。接下來的兩句,描繪了雨水中的花朵搖曳的景象,但作者卻懶得去欣賞,暗示了作者對于美景的漠不關心。最后一句,用“東闌”來代指東方的門闌,意味著離別之情和惆悵之意。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于細節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內心的閑散和惆悵之情。同時,詩中運用了一些對比手法,如蒿草香與火焰的對比、晴朗天氣與作者的閑散對比等,增加了詩詞的藝術感和層次感。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反映了作者的心境和情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閑適與憂思之情。
“便能晴去不多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àn xī shā
浣溪沙
ài B63D xiāng xiāo huǒ wèi cán.
艾B63D香消火未殘。
biàn néng qíng qù bù duō hán.
便能晴去不多寒。
yě yóu tiān qì què shēn xián.
冶游天氣卻身閑。
dài yǔ yí huā hún lǎn kàn, yìng shí chā liǔ rì xū pān.
帶雨移花渾懶看,應時插柳日須攀。
zuì kān chóu chàng shì dōng lán.
最堪惆悵是東闌。
“便能晴去不多寒”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