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客北山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羽客北山尋”全詩
養神宗示法,得道不知心。
洞戶逢雙履,寥天有一琴。
更登玄圃上,仍種杏成林。
分類:
作者簡介(綦毋潛)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陜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后歸隱,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于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后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過方尊師院》綦毋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方尊師院》是唐代綦毋潛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寫了詩人羽客北山尋訪方尊師院的情景。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羽客北山尋,
I, a wandering scholar, sought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s,
草堂松徑深。
Where the grassy hut was hidden in a deep pine path.
養神宗示法,
Seeking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and follow the teachings,
得道不知心。
Yet, in the pursuit of enlightenment, I lost touch with my own heart.
洞戶逢雙履,
Coming to the cave's entrance, I met two footprints,
寥天有一琴。
And in the vast sky, there was a single qin.
更登玄圃上,
Further, I climbed up to the mysterious garden,
仍種杏成林。
Where apricot trees had grown into a thriving forest.
這首詩詞運用景物描繪了詩人尋訪方尊師院的經歷。北山上的松林和草堂,給人一種安靜與祥和的感覺。詩人希望通過尋訪師院來培養自己的精神,以求得屬靈的啟示與指導。然而,他意識到,盡管他在修行的過程中獲得了一些智慧,卻迷失了自我的本真。在師院之門口,詩人發現了雙履,暗示著諸多前輩先賢曾來此地修行。而在天空中,他看到了一架孤單的琴,象征著名師所傳授的音樂與文學之道。最后,詩人登上了玄圃(高深莫測的宮殿)的頂峰,發現種植的杏樹已經長成了一片茂盛的森林,從中體會到了道力的廣大和無盡。
這首詩詞通過景物描寫和從物及人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于尋求真理與靈性的追求以及在修行過程中所遭遇的迷茫和領悟。詩人在表面上尋求外界的指引,但卻最終意識到真正的道路是由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音。這種修行的探索與領悟使他更加堅定了對于真理與智慧的渴望。整首詩意深遠,意境優美,寓意著詩人對于修行與領悟的不斷追求,以及在尋求生命真諦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矛盾與啟示。
“羽客北山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fāng zūn shī yuàn
過方尊師院
yǔ kè běi shān xún, cǎo táng sōng jìng shēn.
羽客北山尋,草堂松徑深。
yǎng shén zōng shì fǎ, dé dào bù zhī xīn.
養神宗示法,得道不知心。
dòng hù féng shuāng lǚ, liáo tiān yǒu yī qín.
洞戶逢雙履,寥天有一琴。
gèng dēng xuán pǔ shàng, réng zhǒng xìng chéng lín.
更登玄圃上,仍種杏成林。
“羽客北山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