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門當澗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松門當澗口”全詩
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
幽見夕陽霽,高逢暮雨陰。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
云向竹谿盡,月從花洞臨。
因物成真悟,遺世在茲岑。
分類:
作者簡介(綦毋潛)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陜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后歸隱,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于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后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登天竺寺》綦毋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天竺寺
郡有化城最,西窮疊嶂深。
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
幽見夕陽霽,高逢暮雨陰。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
云向竹谿盡,月從花洞臨。
因物成真悟,遺世在茲岑。
中文譯文:
登上天竺寺
郡中最有名的是化城,它坐落在西邊崇山峻嶺之間。
松門位于澗口,石路通向山峰之心。
幽靜地看到夕陽的霞光,高處偶然遇到暮雨的陰云。
佛的身軀看起來蒼老,頭發卻是青黑色的,象征著智慧。
寶地之上踩著如黃金般閃耀的佛像足跡。
云從竹谿一直延展,月光從花洞中照射下來。
由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而領悟了真理,心靈超脫塵世,安靜地居于此地。
詩意和賞析:
《登天竺寺》是綦毋潛在唐代所寫的一首詩,描述了他登上天竺寺的感受和所得的啟發。
詩中通過描繪山門、石路、夕陽、雨云、佛像和自然景觀等,展示了天竺寺壯觀而幽靜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和自然的敬仰之情。
詩中所寫的“化城”即指天竺寺,綦毋潛以“化城最”形容天竺寺的盛名,顯示了對寺廟的贊美之情。
通過描寫“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綦毋潛強調了天竺寺的高山險峻之勢。
接下來的描寫夕陽和暮雨,分別表達了作者在不同時間和氛圍中對天竺寺的感悟,形成了對自然景觀的深入體驗。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是對佛陀與佛教的贊頌。通過描寫佛像華麗的穿著以及足跡,表達了對佛教信仰的虔誠。
詩末寫云從竹谿盡,月從花洞臨,以自然景觀為背景,凸顯了作者在此感悟人生真諦,并達到心靈與自然的和諧境界。
整首詩通過對天竺寺和自然景觀的細致描繪,表達了作者在這片山水之間的心靈領悟和超脫,同時也體現了佛教信仰的影響。
“松門當澗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tiān zhú sì
登天竺寺
jùn yǒu huà chéng zuì, xī qióng dié zhàng shēn.
郡有化城最,西窮疊嶂深。
sōng mén dāng jiàn kǒu, shí lù zài fēng xīn.
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
yōu jiàn xī yáng jì, gāo féng mù yǔ yīn.
幽見夕陽霽,高逢暮雨陰。
fú shēn zhān gàn fā, bǎo dì jiàn huáng jīn.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
yún xiàng zhú xī jǐn, yuè cóng huā dòng lín.
云向竹谿盡,月從花洞臨。
yīn wù chéng zhēn wù, yí shì zài zī cén.
因物成真悟,遺世在茲岑。
“松門當澗口”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