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去回頭知不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已去回頭知不峭”全詩
一蓑煙雨吳江曉。
醉眼忽醒驚白鳥。
拍手笑。
清波不犯魚吞釣。
津渡有僧求法要。
一橈為汝除玄妙。
已去回頭知不峭。
猶迷照。
漁舟性懆都翻了。
作者簡介(惠洪)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覺范,自號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于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后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漁父詞(船子)》惠洪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漁父詞(船子)》,是宋代詩人惠洪所作。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漁父詞(船子)
萬疊空青春杳杳。
一蓑煙雨吳江曉。
醉眼忽醒驚白鳥。
拍手笑。
清波不犯魚吞釣。
津渡有僧求法要。
一橈為汝除玄妙。
已去回頭知不峭。
猶迷照。
漁舟性懆都翻了。
譯文:
無盡的空曠青春蒼茫。
一身蓑衣在煙雨中吳江的清晨。
醉眼突然清醒,驚起一只白鳥。
拍手大笑。
平靜的波浪不打擾魚兒吞食釣餌。
渡口有僧人尋求法的愿望。
一支槳為你驅除神秘的迷惑。
已經離去,回頭看并不峭壁險峻。
依然迷茫的光景。
漁舟本性懶散,竟然翻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漁父的景象和內心的感受。詩人用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將漁父在江湖間的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
詩的開篇,“萬疊空青春杳杳”,表達了漁父的生活空虛和漫長。他的生活看似單調而平凡,但也有著蒼茫的遼闊。接著,詩人描寫了漁父清晨在煙雨中戴上一身蓑衣,準備出海打漁的情景。這里的煙雨和吳江的清晨景色,給人一種朦朧而寧靜的感覺。
在第三至第六句中,詩人通過描寫醉眼突然清醒的情景以及驚起的白鳥,表達了漁父在寂靜中的突然覺醒和歡樂。拍手大笑的場景顯示出漁父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滿足感。接下來的兩句“清波不犯魚吞釣”,則表明漁父的技藝高超,使得漁網和魚兒能夠和諧共處。
在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描述了渡口附近有僧人尋求法的愿望,漁父則以一支槳為他驅除神秘的迷惑。這里,漁父被描繪成了一個智慧和仁慈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幫助他人。
最后一句“漁舟性懆都翻了”,則是詩人用一句簡潔的話語,表達了漁父的惋惜和對逆境的應對。漁父的船翻了,但他并沒有被打敗,而是堅定地面對困境。
整首詩以漁父為主角,通過對他生活中細微而真實的情景的描寫,展現了一個普通人的樂觀、智慧和堅韌。詩中融入了自然景色的描繪,以及對人生追求和困境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對人性的理解。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給人以情感的共鳴和啟迪,使讀者在感受漁父生活的同時,也能夠思考自己生活中的追求和面對困境時的態度。
“已去回頭知不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 fù cí chuán zi
漁父詞(船子)
wàn dié kōng qīng chūn yǎo yǎo.
萬疊空青春杳杳。
yī suō yān yǔ wú jiāng xiǎo.
一蓑煙雨吳江曉。
zuì yǎn hū xǐng jīng bái niǎo.
醉眼忽醒驚白鳥。
pāi shǒu xiào.
拍手笑。
qīng bō bù fàn yú tūn diào.
清波不犯魚吞釣。
jīn dù yǒu sēng qiú fǎ yào.
津渡有僧求法要。
yī ráo wèi rǔ chú xuán miào.
一橈為汝除玄妙。
yǐ qù huí tóu zhī bù qiào.
已去回頭知不峭。
yóu mí zhào.
猶迷照。
yú zhōu xìng cǎo dōu fān le.
漁舟性懆都翻了。
“已去回頭知不峭”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八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