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不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徘徊不語”全詩
雨濕落紅飛不起。
月破黃昏。
簾里馀香馬上聞。
徘徊不語。
今夜夢魂何處去。
不似垂楊。
猶解飛花入洞房。
作者簡介(王安國)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于書無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減字木蘭花·春情翻譯及注釋
翻譯
美麗的小橋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濕,沾在地上。黃昏過去,月亮升起來了,在馬上還聞到簾里的余香。
獨個兒默默地徘徊在堂前院里,今夜我的夢魂將追到什么地方?他呵,怎夠不上垂楊那樣多情?垂楊還懂得讓花絮飛入我洞房。
注釋
1、畫橋:飾有花紋、圖案的小橋。
2、落紅:落花。
3、月破黃昏:謂月光穿透黃昏時的霧靄。
4、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這里代指人。
5、徘徊:來回走動。
6、猶解:還能懂得。解,能夠,會。
7、洞房:幽深的居室。
減字木蘭花·春情賞析
以“春情”為題的詞作,大抵寫閨中女子當春懷人的思緒,王安國這首小令卻是寫一個男子在暮春時節對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見、愛而不得的愁情,內容與賀鑄的《青玉案》相仿。賀作另有寄托,此詞有無別的寓意尚難確定。
首句點女子居處建筑的精致華美、環境的清靜幽雅。居處如此令人神往,則伊人芳姿倩影之使人傾慕難忘自不待言。這一句借物寫人,是男主人公情感變化的基點。
次句交代氣候、時令。春盡花殘,惜花人情已不堪,更何況急雨勁風又摧花!“飛不起”三字暗寫雨勢的猛惡,展現殘紅“零落成泥碾作塵”的凄涼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紅沾雨般沉重暗淡。這種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
第三句寫時間。從黃昏到月出,主人公在一片迷濛的景象里長時間佇留不去,足見他對女子的癡情。
第四句依照情感變化的規律采用順延筆法,寫主人公由癡情向迷離恍惚深化的情態,揭示他內心由極度愛慕而升華的思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余香”二字饒有韻味,既含蓄地畫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開蓮”的風致容顏,又綽約地顯露池中明鏡懸倩影、屋里衣香勝如花的境界。這一句完滿地收結了上片,又為下片的狀態抒情蓄勢張本。換頭言近旨遠,寫人物情態,現主人公形象。“徘徊”是癡情的延續,“不語”是惆悵的外露。兩者相輔相成,愈顯得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下片第二句用設問句申足上句,并從反面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何處去”不是無處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黃鶴的伊人處。采用反面運筆的方法,用得好時,能深化作品的層次。這里的反面運筆,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牽夢繞的焦點。然而,夢魂飛近伊人身,只是主人公的主觀想象和美好企望,現實卻是香歇人去,光沉響絕,只有自身躑躅路旁,吊影慚魂。歇拍兩句以楊花有幸反襯人物的無緣,正是主人公在這種現實處境中的自怨自嘆。
以上的簡析,只是按照詞語的措置順序作出的。其實,如按照主人公感情變化的脈絡去尋求端倪,很難分清事由的前因后果,時間的遲早先后。因為詞中寫景抒情逞回旋吞吐的態勢,前后句、上下片往往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或相反相成,引發難分。所有這一切,都基于主人公目睹伊人之后由愛慕而興起的思而不見、愛而不得的愁情。
減字木蘭花·春情創作背景
此詞為作者羈旅在外,思念家鄉及親人而作。減字木蘭花·春情賞析二
上闋集中描繪雨后黃昏,落紅片片的暮春之景。首句點女子居處建筑的精致華美、環境的清靜幽雅。起句的畫橋,通常是指朱橋或赤闌橋,唐宋詞中往往被寫得很美,并同愛情搭上關系。如溫庭筠《菩薩蠻》:“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韋莊《菩薩蠻》云:“騎馬過斜橋,滿樓紅袖招。”晏幾道《木蘭花》云:“紫騮認得舊游蹤,嘶過畫橋東畔路。”現在詞中的主人公也騎著馬兒,到了這么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所在:馬蹄得得,流水淙淙,他在橋上按轡徐行,心中該多么自在。從下面“雨濕”一句看,此時正當雨后。一場風雨才過,纖塵不起,落紅如糝,連空氣也變得清新宜人了。詞人在《清平樂·春晚》詞中也寫過:“滿地殘紅官錦污,昨夜南園風雨。”情景似之,然此詞卻化悲涼為閑雅,具有不同的情趣。
開篇是一幅清麗旖旎的風光畫卷,虹橋細水,雨濕落紅,交代了時節,也點明了地點。如畫之境,如詩之景,為后面思情的刻畫作了良好的鋪墊。“落紅”、“流水”、“飛花”等,歷來就是人們在詩詞中表現相思之情的特定意象,它包含了對美好事物轉瞬即逝的惋惜之情。這里,畫橋、流水、雨濕、落紅幾個意象的出現,雖未直接透露作意,但已成功地烘托出清幽淡雅的氣氛。其中,“飛不起”三字暗寫雨勢的猛惡,展現殘紅“零落成泥碾作塵”的凄涼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紅沾雨般沉重暗淡。這種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這時,月華透過黃昏的霧靄,給這如詩的畫境披上一層柔柔的輕紗,清幽淡雅中又添了一份朦朧靜謐之感。“余香”二字饒有韻味,既含蓄地畫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開蓮”的風致容顏,又綽約地顯露池中明鏡懸倩影、屋里衣香勝如花的境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就在這畫橋流水的小路上,落英繽紛的暮春季節,月白風清的黃昏,簾里的她與馬上的主人公邂逅相遇了,但這相遇是那樣短暫,使主人公只能透過簾幕中飄溢出的幾絲余香中遐想她那綽約的芳姿,嬌美的容貌。
另外,詞中人物在這優美的環境中信馬閑行,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月破黃昏”,寫時間變化極有層次:先是黃昏,而后月出東山,漸漸沖破了黃昏的氣氛。宋人詞中善用“破”字,如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謝逸《玉樓春》:“杜鵑飛破草間煙。”都賦予破字以特殊的美學意蘊。此處著一“破”字,也烘托了行人對于時間遷移的直感,饒有詩意。這個人物正在行進中間,突然從路邊繡簾中間飄來一陣香氣,原來繡閣中女子在晚妝了。此句極為重要。古人寫詩講究詩眼,寫詞講究詞眼。劉熙載《藝概·詞曲概》去:“詞眼二字,見陸輔之《詞旨》。其實輔之所謂眼者,仍不過某字工,某句警耳。余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句之眼,前前后后,無不待眼光照映。”此句乃為通體之眼,它映照前后,通體生輝,一方面使前已鋪敘好的羈旅行役的格局變為愛情之憧憬,一方面又使下片的抒情與上片的寫景自然過渡,渾然一體。
下闋描述思念之情。“何處去”不是無處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黃鶴的伊人處。采用反面運筆的方法,用得好時,能深化作品的層次。這里的反面運筆,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牽夢繞的焦點。此情待與何人說,此夢今夜何處去,主人公惟有悵然不知所往而徘徊,恍然無可告語而不語,想人去車走,余香猶在,流水無情、落花有意,今宵夢,誰與共,自是“人生長恨承長東”。這時.一片飛花突然引起了主人公的注意,楊花猶能穿簾戶,追隨她共度良宵。而主人公卻連夢魂都無所依,兩相對照,令人心傷。這末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通過楊花飛舞的景象委婉曲折地傳達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的相思,完成下闋對思情難遣、夢魂不安的主人公形象的刻畫。
全詞情景交融,渾然天成。作者將幾個典型意象有機組合,在移步換形中,營造出氛圍,以精練的筆墨、含蓄蘊藉地表達了相思之情,在宋初詞作中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徘徊不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ǎn zì mù lán huā chūn qíng
減字木蘭花·春情
huà qiáo liú shuǐ.
畫橋流水。
yǔ shī luò hóng fēi bù qǐ.
雨濕落紅飛不起。
yuè pò huáng hūn.
月破黃昏。
lián lǐ yú xiāng mǎ shàng wén.
簾里馀香馬上聞。
pái huái bù yǔ.
徘徊不語。
jīn yè mèng hún hé chǔ qù.
今夜夢魂何處去。
bù shì chuí yáng.
不似垂楊。
yóu jiě fēi huā rù dòng fáng.
猶解飛花入洞房。
“徘徊不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