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須摘葉分明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須摘葉分明認”全詩
獨惜野梅,風骨非凡,品格勝如多少。
探春常恨無顏色,試濃抹、當場微笑。
趁時節,千般冶艷,是誰偏好。
直與歲寒共保。
問單于、如今幾分嬌小。
莫怪山人,不識南枝,橫玉自來同調。
豈須摘葉分明認,又何必、枯枝比較。
恐桃李、開時妒他太早。
分類: 花心動
作者簡介(馬子嚴)
馬子嚴(生卒年不詳),南宋文人,字莊父,自號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淳熙二年(1175)進士,歷鉛山尉,恤民勤政。長于文詞,為寺碑,隱然有排邪之意,為倉銘,藹然有愛民之心(《嘉靖鉛山縣志》卷九)。能詩,嘗與趙蕃等唱和,《詩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詩話》,謂《烏林行》辭意精深,不減張籍、王建之樂府”。嘗知岳陽,撰《岳陽志》二卷,不傳(劉毓盤《古洲詞輯本跋》)。其馀事跡無考。據集中《金陵懷古》、《詠瓊花》諸作,知其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趙萬里輯有《古洲詞》二十九首。《全宋詞》第三冊錄其詞。《全宋詩》卷二六五O錄其詩五首。
《花心動》馬子嚴 翻譯、賞析和詩意
花心動
雨洗胭脂,被年時、桃花杏花占了。
獨惜野梅,風骨非凡,品格勝如多少。
探春常恨無顏色,試濃抹、當場微笑。
趁時節,千般冶艷,是誰偏好。
直與歲寒共保。
問單于、如今幾分嬌小。
莫怪山人,不識南枝,橫玉自來同調。
豈須摘葉分明認,又何必、枯枝比較。
恐桃李、開時妒他太早。
《花心動》是宋代馬子嚴所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雨水沖洗了花朵的胭脂,被春天的桃花和杏花占領了的景象。然而,作者獨自欣賞野外的梅花,贊嘆其風骨非凡,品格勝過其他花朵。詩中探春之人常常為缺乏顏色而感到遺憾,試著濃抹胭脂就能微笑。作者追問春天,為何偏好千般冶艷的花朵,而不與寒冷的歲月共同保護野外的梅花。他詢問單于(指春天),如今是否少了一分嬌小。并自謙地說自己是山人,不識得南枝(指梅花)。然而,無論如何,橫玉(指梅花)自來與他同調,無需摘葉來辨別,也無需與枯枝相比較。他擔心桃花和李花開得太早而妒忌梅花。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春天的花朵和獨自欣賞梅花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喜愛和對自然界的思索。他贊美梅花的風骨與品格,認為它的美勝過其他花朵。他質問春天的選擇,為何偏愛喧鬧奪目的花朵而不保護清寒孤傲的梅花。他對梅花的熱愛和無所偏好的態度突顯了他獨特的感悟和品格,也傳遞出對自然美和自然間那些被人們常常忽略的存在的關注。
這首詩詞從句法和押韻上講究了工整的結構和和諧的音韻。在表達方式上采用了夸張與比喻的手法,使詩歌具有生動的形象和感染力。通過對花與梅花的對比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鐘愛,并以此反映了對傳統美學的追求和對自然美的贊美。整首詩詞充滿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引起人們對自然界和美的思考和欣賞。
“豈須摘葉分明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ā xīn dòng
花心動
yǔ xǐ yān zhī, bèi nián shí táo huā xìng huā zhàn le.
雨洗胭脂,被年時、桃花杏花占了。
dú xī yě méi, fēng gǔ fēi fán, pǐn gé shèng rú duō shǎo.
獨惜野梅,風骨非凡,品格勝如多少。
tàn chūn cháng hèn wú yán sè, shì nóng mǒ dāng chǎng wēi xiào.
探春常恨無顏色,試濃抹、當場微笑。
chèn shí jié, qiān bān yě yàn, shì shuí piān hǎo.
趁時節,千般冶艷,是誰偏好。
zhí yǔ suì hán gòng bǎo.
直與歲寒共保。
wèn chán yú rú jīn jǐ fēn jiāo xiǎo.
問單于、如今幾分嬌小。
mò guài shān rén, bù shí nán zhī, héng yù zì lái tóng diào.
莫怪山人,不識南枝,橫玉自來同調。
qǐ xū zhāi yè fēn míng rèn, yòu hé bì kū zhī bǐ jiào.
豈須摘葉分明認,又何必、枯枝比較。
kǒng táo lǐ kāi shí dù tā tài zǎo.
恐桃李、開時妒他太早。
“豈須摘葉分明認”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二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