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野屯萬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遍野屯萬騎”全詩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分類:
作者簡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還陜述懷》李世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還陜述懷》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譯文:
激動地握住長劍,是為了造福天下,而非追求名聲。
星旗飛舞,閃電崛起,太陽的光芒使天空莊嚴肅穆。
遍野駐扎著數萬騎兵,近前駐扎著五個軍營。
登上山頂揮舞著戰旗,臨危面對,讓英勇的士兵放飛。
回望過去,從古戰爭動蕩到今天宇宙太平安寧。
詩意:
這首詩是唐代李世民寫給自己陜西還鄉之感慨。詩中描述了李世民在陜西領兵征戰的情景,并用浩氣長劍、星旗閃電、太陽的光芒等意象,表達了他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求個人名利的決心和信念。詩中還借戰爭時的壯麗景象以及戰前的嚴肅準備,表達了對戰爭中的勇士們的贊美和敬仰。
賞析:
這首詩以極富豪情激昂的筆調,抒發了李世民對于自己領導軍隊征戰的感慨和豪情。詩人以自己手握長劍的姿態來表達自己志在救國的決心,并強調自己追求的目標是造福天下而非追求個人名聲。通過以星旗、閃電等形象的描繪,詩人展現了戰爭時的壯麗景象和氣勢,表達了對軍隊的自豪和對士兵們的敬佩。詩詞以史詩般的氣勢,抒發了詩人對和平年代的珍惜和對國家統一的向往。這首詩在表達作者自身情感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唐朝統一大業的進程和壯麗場面。
“遍野屯萬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ái shǎn shù huái
還陜述懷
kǎi rán fǔ cháng jiàn, jì shì qǐ yāo míng.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xīng qí fēn diàn jǔ, rì yǔ sù tiān xíng.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biàn yě tún wàn qí, lín yuán zhù wǔ yíng.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dēng shān huī wǔ jié, bèi shuǐ zòng shén bīng.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zài xī róng gē dòng, jīn lái yǔ zhòu píng.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遍野屯萬騎”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