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月滿征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清月滿征鞍”全詩
輕寒噤、清月滿征鞍。
記玉筍攬衣,翠囊親贈,繡巾揾臉,金柳初攀。
自回首,燕臺云掩冉,鳳閣雨闌珊。
天有盡頭,水無西注,鬢難留黑,帶易成寬。
啼妝,東風悄,菱花在,擬倩錦字封還。
應想恨蛾凝黛,慵髻堆鬟。
奈情逐事遷,心隨春老,夢如香冷,歡與花殘。
閑煞唾茸窗閣,十二屏山。
分類: 風流子
作者簡介(孫惟信)
孫惟信 (公元1179年~1243年)字季蕃,號花翁,開封(今屬河南)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三年,年六十五歲。以祖蔭調監,不樂棄去。始婚于婺,后去婺出游。留蘇、杭最久。一榻外無長物,躬婪而食。名重江、浙間,公卿聞其至,皆倒屣而迎長。長身縵袍,氣度疏曠,見者疑為俠客異人。每倚聲度曲,散發橫笛;或奮袖起舞,悲歌慷慨。終老江湖間。淳祐三年客死錢塘,年六十五。與杜范、趙師秀、翁定、劉克莊等交厚。劉克莊為撰墓志銘,稱其“倚聲度曲,公瑾之妙。散發橫笛,野王之逸。奮神起舞,越石之壯也”。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二謂“孫季蕃老于花酒,以詩禁僅為詞,皆太平時節閑人也”。《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花翁集 》一卷,注云:“ 在江湖中頗有標致,多見前輩,多聞舊事,善雅談,長短句尤工。嘗有官,棄去不仕。”又沈義父《樂府指迷》云:“孫花翁有好詞,亦善運意,但雅正中忽有一兩句市進話,可惜。”有《 花翁詞 》一卷,已佚。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有輯本。
《風流子》孫惟信 翻譯、賞析和詩意
《風流子》是宋代詩人孫惟信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此舉的中文譯文:
三連古陽關,
輕寒喉、明月滿征鞍。
記玉筍攬衣,
翠囊親贈,
繡巾探臉,
金柳初攀。
自回首,
燕臺云掩柔,鳳閣雨飄飄。
天有終點,
水無西流,
發難保持黑發,
帶容易松弛。
哭妝,
東風輕輕,
菱花泛,
欲以嬌娟的錦字還。
應該想恨蛾瞪著眼,懶散地堆鬏發。
可惜情感隨著事物流轉,
心隨著春光消逝,
夢境如同香煙冷,
喜悅與鮮花殘。
寧靜地揭示了竹簾窗欞,
十二屏山。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名叫"風流子"的人物,他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歷盡了艱辛。他經歷了古陽關三次,寒冷的天氣讓他不禁打個寒顫,但明亮的月光灑滿了征鞍。他珍藏了一件玉制的筍狀衣物,收到了一個翠綠的囊袋,用一塊繡巾揩去了他臉上的汗水,攀上了一棵金色的柳樹。當他回頭望去時,他發現燕臺的云霧已經遮掩了視線,鳳閣的雨霧漫天飄逸。他持續不斷地前進,雖然天有盡頭,但水無法倒流。他無法保留黑發,而腰帶卻很容易松弛。他帶著哭泣的妝容,深吸了一口東風,菱花在他面前泛起,想要還給對方一個精美的錦字。他應該去恨蛾眉凝黛的女子,而不是懶散地堆鬏發。但是,他發現情感是隨著事物的變遷而流轉的,他的心隨著春天的老去而變得愈發消逝,他的夢境如同冷香煙,歡樂和鮮花都已經逝去。他靜靜地揭示了竹簾窗欞,山上泛起了十二屏的景象。
這首詩詞以亦美麗亦凄婉的筆調描繪了主人公"風流子"的風流人物。他經歷了生活的種種曲折,所以他唯有保持一顆堅強的心,才能堅持前行。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點對逝去時光的感傷,以及人生無常的哲理。整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古樸而又憂傷的畫面,讀者在品味其中的時候,會感受到一種淡雅而又深刻的詩意。
“清月滿征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ēng liú zǐ
風流子
sān dié gǔ yáng guān.
三疊古陽關。
qīng hán jìn qīng yuè mǎn zhēng ān.
輕寒噤、清月滿征鞍。
jì yù sǔn lǎn yī, cuì náng qīn zèng, xiù jīn wèn liǎn, jīn liǔ chū pān.
記玉筍攬衣,翠囊親贈,繡巾揾臉,金柳初攀。
zì huí shǒu, yàn tái yún yǎn rǎn, fèng gé yǔ lán shān.
自回首,燕臺云掩冉,鳳閣雨闌珊。
tiān yǒu jìn tóu, shuǐ wú xī zhù, bìn nán liú hēi, dài yì chéng kuān.
天有盡頭,水無西注,鬢難留黑,帶易成寬。
tí zhuāng, dōng fēng qiāo, líng huā zài, nǐ qiàn jǐn zì fēng hái.
啼妝,東風悄,菱花在,擬倩錦字封還。
yīng xiǎng hèn é níng dài, yōng jì duī huán.
應想恨蛾凝黛,慵髻堆鬟。
nài qíng zhú shì qiān, xīn suí chūn lǎo, mèng rú xiāng lěng, huān yǔ huā cán.
奈情逐事遷,心隨春老,夢如香冷,歡與花殘。
xián shā tuò rōng chuāng gé, shí èr píng shān.
閑煞唾茸窗閣,十二屏山。
“清月滿征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