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七僧甚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當年七僧甚處”全詩
聽暗壁潺湲,山中紫霧,山下紅云。
當年七僧甚處,但空馀、老剎靠嶙峋。
底事神糧不幻,翠窩勝積香塵。
紛紛。
結社種蓮人。
名氏已無聞。
看銀書般若,金陵故國,斜敕空存。
爭得十虛銷殞,為攘皇、冤魄脫沈淪。
往事猶堪一笑,巖花亂點烏巾。
分類: 木蘭花
作者簡介(曾原郕)
曾原郕,工詩詞。師事著名文學家楊萬里。南宋末避亂鐘陵,與戴石屏諸賢結“江湖吟社”。遺作極少見,舊縣志載有其 《瑞鶴仙》詞 《金精山》一首。
《木蘭花(甘泉巖)》曾原郕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木蘭花(甘泉巖)
斷崖拋雪瀑,又潛溜、入山跟。
聽暗壁潺湲,山中紫霧,山下紅云。
當年七僧甚處,但空馀、老剎靠嶙峋。
底事神糧不幻,翠窩勝積香塵。
紛紛。結社種蓮人。
名氏已無聞。
看銀書般若,金陵故國,斜敕空存。
爭得十虛銷殞,為攘皇、冤魄脫沈淪。
往事猶堪一笑,巖花亂點烏巾。
中文譯文:
木蘭花(甘泉巖)
雪瀑從斷崖上飛下,又悄悄地、跟隨山峰進入山谷。
聽見遠隱在暗壁間的流水聲,山中彌漫著紫色的霧,山下彌漫著紅色的云。
曾經有七位僧侶住在這里,空留下一座古老的寺廟靠山峰壁壘。
這里的事物如神之供養般真實,翠色的佛窩勝過積塵的香煙。
紛紛。結社種蓮花的人。
名氏已經不再有人知曉。
觀看銀書般的般若經,故都金陵,斜陽斜照之下空留存。
爭取十心的修行消失殆盡,為了反抗暴君,為了救贖冤魂脫離沉淪。
往事令人可以輕輕一笑,巖石上的花朵點綴著烏黑的頭巾。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幽靜的山谷景色,以及其中的寺廟和僧侶。詩人通過描繪山谷中的斷崖雪瀑、山中紫霧和山下紅云,展示了山谷的寧靜與美麗。同時,詩人也通過描寫寺廟的寂靜和神圣,表達了對神靈供養的贊美和敬畏之情。
詩中提到的七位僧侶和古老的寺廟象征著佛教的存在,而翠色的佛窩和積塵的香煙寓意著虔誠的修行和精神之養。通過這些描寫,詩人表達了對佛教文化和修行精神的推崇和尊重。
然而,詩人同時也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統治者的責難。詩中提到的名氏已無聞和金陵故國斜敕空存,暗示了過去的輝煌已經銷散殆盡,歷史和文化被遺忘和忽視。而爭得十虛銷殞和為攘皇、冤魄脫沈淪,則表達了對殘暴統治者和受苦民眾的關懷和呼吁。
最后,詩人以往事可以一笑和巖花亂點烏巾作為結尾,以輕松和坦然的態度對待過去的經歷和現實的不完美。這種處世的態度,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也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樂觀態度。
“當年七僧甚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lán huā gān quán yán
木蘭花(甘泉巖)
duàn yá pāo xuě pù, yòu qián liū rù shān gēn.
斷崖拋雪瀑,又潛溜、入山跟。
tīng àn bì chán yuán, shān zhōng zǐ wù, shān xià hóng yún.
聽暗壁潺湲,山中紫霧,山下紅云。
dāng nián qī sēng shén chù, dàn kōng yú lǎo shā kào lín xún.
當年七僧甚處,但空馀、老剎靠嶙峋。
dǐ shì shén liáng bù huàn, cuì wō shèng jī xiāng chén.
底事神糧不幻,翠窩勝積香塵。
fēn fēn.
紛紛。
jié shè zhǒng lián rén.
結社種蓮人。
míng shì yǐ wú wén.
名氏已無聞。
kàn yín shū bō rě, jīn líng gù guó, xié chì kōng cún.
看銀書般若,金陵故國,斜敕空存。
zhēng de shí xū xiāo yǔn, wèi rǎng huáng yuān pò tuō shěn lún.
爭得十虛銷殞,為攘皇、冤魄脫沈淪。
wǎng shì yóu kān yī xiào, yán huā luàn diǎn wū jīn.
往事猶堪一笑,巖花亂點烏巾。
“當年七僧甚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