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性深寂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道性深寂寞”全詩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輝。
分類:
作者簡介(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王昌齡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東林廉的離別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人世的冷淡和對修行的向往。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詩詞中描述了石溪的流水已經變得混濁,苔徑上行人漸漸減少的景象。這里暗喻了人世的煩擾和紛雜之態勢。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詩詞中描繪了日暮時分,山中的僧人獨自歸還東林。詩人以寂靜的晚霞襯托出僧人獨自歸去的孤單身影。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這兩句是詩人對東林廉的贊揚和思念之情。東林廉昔日曾對廬山的景色充滿渴望和向往,但他現在卻與遠離的朋友違背了當初的諾言和意愿。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詩詞中表達了詩人對修行者的向往,他認為修行者的道性深邃而寂寞,而世俗之間卻充滿了是非和紛爭。
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輝。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自己下決心去尋找名山,不再對凡俗的世間紛擾抱有期望。他對名山的遠行漸漸超脫了人世的虛幻,只期望能夠在修行之中尋找到真正的清輝。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寥寥數語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惋惜之情和對修行的向往之意。通過描繪石溪流的混亂、苔徑人漸微和日暮下山僧獨行的景象,詩人傳達了對人世的冷淡和離愁別緒。同時,詩人通過對東林廉深情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修行者的向往和對凡塵紛爭的厭倦,希望能夠在清凈寂靜的修行中找到真正的清輝。
“道性深寂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dōng lín lián shàng rén guī lú shān
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shí xī liú yǐ luàn, tái jìng rén jiàn wēi.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rì mù dōng lín xià, shān sēng hái dú guī.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xī wèi lú fēng yì, kuàng yǔ yuǎn gōng wéi.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dào xìng shēn jì mò, shì qíng duō shì fēi.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huì xún míng shān qù, qǐ fù wàng qīng huī.
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輝。
“道性深寂寞”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