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必汾陰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必汾陰曲”全詩
霞處流縈錦,風前漾卷羅。
水花翻照樹,堤蘭倒插波。
豈必汾陰曲,秋云發棹歌。
作者簡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臨洛水》李世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臨洛水》是唐代文學家李世民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春天的洛水美景。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春天到來,我騎著駿馬快速馳騁,馬蹄聲響徹長河。霞光映照下,水面像流動的錦緞,微風吹拂下,水波如同卷起的綢羅。水花翻飛照亮樹林,堤岸上的蘭草倒映在波紋之中。這里的美景遠不亞于汾陰的樂曲,秋天的云彩像是劃船者的歌聲。
詩意:
這首詩詞以洛水為背景,描繪了春天洛陽的景色和氛圍。詩人騎著駿馬暢游在洛水之濱,追逐著美麗的春光。他看到水面上百花競艷,水波蕩漾,景色美麗動人。詩人認為這樣的美景和享受并不遜于傳說中的汾陰曲調,即使沒有良好的音樂和美聲,自然景色也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賞析:
這首詩詞以洛水為背景,通過描繪水上的景色和春天的氛圍,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暢快贊美之情。詩中騎馬暢游的形象,使詩詞充滿動感和激情,凸顯了春天的活潑和蓬勃。詩人通過描繪水面上水花翻飛,堤岸上倒映的蘭草,在細節中展示了洛水之美。最后以對汾陰曲的提及,進一步彰顯了詩人的審美情趣,他認為自然景色同樣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無需依賴音樂的輔佐。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對春天景色的熱愛和謳歌,給人以愉快的閱讀體驗。
“豈必汾陰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 luò shuǐ
臨洛水
chūn sōu chí jùn gǔ, zǒng pèi fǔ cháng hé.
春搜馳駿骨,總轡俯長河。
xiá chù liú yíng jǐn, fēng qián yàng juǎn luó.
霞處流縈錦,風前漾卷羅。
shuǐ huā fān zhào shù, dī lán dào chā bō.
水花翻照樹,堤蘭倒插波。
qǐ bì fén yīn qū, qiū yún fā zhào gē.
豈必汾陰曲,秋云發棹歌。
“豈必汾陰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二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