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細草紋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綬細草紋連”全詩
陰陽深淺葉,曉夕重輕煙。
哢鶯猶響殿,橫絲正網天。
珮高蘭影接,綬細草紋連。
碧鱗驚棹側,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陽處,始復有山泉。
分類:
作者簡介(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初夏》李世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初夏》
一朝春夏改,
隔夜鳥花遷。
陰陽深淺葉,
曉夕重輕煙。
哢鶯猶響殿,
橫絲正網天。
珮高蘭影接,
綬細草紋連。
碧鱗驚棹側,
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陽處,
始復有山泉。
《初夏》詩意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季節的變遷以及自然景色的變化。整首詩以物換句,通過春夏更迭,鳥兒和花朵在一夜間改變了原本的位置,展現了季節轉換的迅猛。
詩中描繪了春季和夏季的細微差別,用“陰陽深淺葉”和“曉夕重輕煙”來形容春日和夏日的不同景象。春天的葉子淺綠而嫩,夏天的葉子深綠而濃;春天的煙輕淺而散,夏天的煙重濃而聚。
詩中的“哢鶯”是形容鳥兒的鳴叫聲,它們依舊在宮殿中響著;“橫絲正網天”形象地描繪了細細的絲網盤在天空中,成為了鳥兒飛翔的屏障。
下半首詩則以細膩的描寫展示夏季的景致,高掛的珮上連著花草的倒影,絲帶的細致紋飾和草地的紋路相連成一體;藍色的魚驚起船右側,黑色的燕子在屋檐前舞動。這些都呈現了初夏的生機勃勃。
最后兩句“何必汾陽處,始復有山泉”則是對人們追求山泉清流的向往與想象,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思念。
整首詩通過對季節間的變化和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示了世情的變遷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運用對比和比喻,將景物描繪得細致入微,給讀者帶來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
“綬細草紋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xià
初夏
yī zhāo chūn xià gǎi, gé yè niǎo huā qiān.
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
yīn yáng shēn qiǎn yè, xiǎo xī zhòng qīng yān.
陰陽深淺葉,曉夕重輕煙。
lòng yīng yóu xiǎng diàn, héng sī zhèng wǎng tiān.
哢鶯猶響殿,橫絲正網天。
pèi gāo lán yǐng jiē, shòu xì cǎo wén lián.
珮高蘭影接,綬細草紋連。
bì lín jīng zhào cè, xuán yàn wǔ yán qián.
碧鱗驚棹側,玄燕舞檐前。
hé bì fén yáng chù, shǐ fù yǒu shān quán.
何必汾陽處,始復有山泉。
“綬細草紋連”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