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生女不如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生女不如男”出自宋代梅堯臣的《汝墳貧女》,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shēng nǚ bù rú nán,詩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生女不如男”全詩

    《汝墳貧女》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
    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繼。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愴。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愿相依傍。
    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橫尸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

    分類: 婦女貧窮命運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頭像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汝墳貧女翻譯

    汝河岸邊有個貧窮住家女,邊行邊哭聲音凄涼又悲愴。
    自己說道:“家中父親年已老,獨生小女孤單沒有男丁壯。
    郡吏抓丁之來何等粗暴相,縣官惟命是從不敢來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態龍鐘抓去還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囑托四旁之近鄰,有幸能得眾位多多來相幫。
    最近聽說有的同鄉已回家,打問消息疑慮生死心慌張。
    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凍僵死在壤河岸邊上。
    女子質柔體弱無力將父拖,橫尸曠野又無銀錢作埋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雖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當。
    捫胸聲聲悲號大呼叫蒼天,我生我死到底將是怎么樣?”

    汝墳貧女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汝水邊貧苦人家的女兒,一邊走一邊哭聲音凄涼悲傷。
    她說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這女兒再沒丁壯。
    郡中的官吏下來態度強暴,縣官那里敢表示違抗。
    催逼嚴厲不允許片刻擔擱,老邁的父親扶著拐杖上路忙。
    臨走時再三拜托四鄰,希望對弱女多多相幫。
    剛才聽到同鄉人回來,向他們打聽父親下落時心里疑慮不安。
    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親凍死在河邊堤上。
    我這瘦弱的女子沒人依靠,父親的尸體也無力安葬。
    生女兒比不上男子,我雖活著有什么事可以承當?
    摸著胸頓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兩難!

    注釋
    (1)汝墳:河南省汝河岸邊。《詩經·周南》有《汝墳》詩,以婦女的口吻訴說“王室如毀”,此詩也寫婦女的哭訴。此詩題下作者原注:“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繼。”
    (2)再點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
    (3)道死:死在路上。
    (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經魯山縣入沙河。
    (5)昆陽:故地在今葉縣。
    (6)行哭:即哭。行,從事,做。
    (7)丁:成年的男子。
    (8)壯:壯年人。
    (9)督:督促。
    (10)遣:遣派。
    (11)稽留:停留。
    (12)龍鐘:老年人行動遲緩、衰憊的樣子。
    (13)去攜杖:老人拄著手杖去充鄉兵。
    (14)依傍:依靠。這兩句是說老父臨行時,女兒殷勤地懇求四鄰一同應征的人予以照顧。
    (15)適:剛才。
    (16)閭里:鄉里。閭里歸,指同鄉應征回來的人。
    (17)疑:遲疑。
    (18)強:勉強。是說想打聽一下父親的消息,又怕兇多吉少,所以遲疑不敢問。
    (19)弱質:柔弱的身體。貧女自謂。
    (20)何所當:活著有什么用?當,抵當。
    (21)拊膺:捶胸。膺,即胸。
    (22)奈向:猶言活下去呢?還是一死完事呢?奈,猶何。

    汝墳貧女賞析

      詩里通過汝河邊上一位貧家女子的悲愴控訴,描敘了一個由于征集鄉乒,致使貧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時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難。和另一首《田家語》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筆兩句入題:“汝墳貧家女,行哭聲凄愴。”這個詩題《汝墳貧女》定得很有意義,《詩經·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墳》詩,“汝墳”,指汝河堤岸邊上。那首詩,用一位婦女的口氣描寫亂世,說丈夫雖然供役在外,但父母離得很近,仍然有個依靠。這一篇取《汝墳》舊題,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來描敘,但這位婦女的遭遇卻更加悲慘。作者從她走著哭著的凄愴聲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訴說。詩從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將奈向”,全是貧女控訴的話語。這段話可分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訴說老父被迫應征的情況。前四句訴說家中孤苦,沒有丁壯,老父年邁無依。郡吏征集弓手,強迫老父應征,縣官雖知實情,卻不敢違抗。后四句訴說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緊迫,不許稽留,老人只得拄著拐杖應役。在老父上路之時,貧女殷殷地囑托同行的鄉鄰,懇求他們照顧年邁的父親。按照當時詔書“三丁籍一”的規定,這家本不在征集之內,但是官吏們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過兵役年齡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語》詩中所寫的“搜素稚與艾,唯存跛無目”,與這里所說的情況相同。

      第二小段由“適聞閭里歸”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訴說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時日,閭里有人從戍所回來。貧女前來問訊,懷疑她父親還在勉強撐持,但回答的是她父親已在寒雨中僵凍而死,露尸在壤河邊上。

      第三小段由“弱質無以托”至結尾句“生死將奈向”六句,敘說老父死后,貧女弱質,孤苦無依,老父的尸體運到村里,也無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搶地,悲痛自己是個女兒,不如男子,雖然活在世上,卻沒有什么用,就連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結。

      全詩語言質樸,字字悲辛,純用自訴口氣,真摯感人。詩里寫的,僅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個實例,但這個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個,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當年兵役過濫,使人民遭受苦難的悲慘實況。詩的小序說:“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繼。”可見當時無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內殃,所造成的社會悲劇是十分慘痛的。

    汝墳貧女創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縣治)縣令,在汝河流域。當時西夏犯邊,朝廷下令征集鄉兵,如司馬光《論義勇六札子》所言,造成“閭里之間,惶擾愁怨”,“骨肉離散,田園蕩盡”。又值夏雨成災,河水暴漲。作者區區縣令,無力改變局面。做此詩與《田家語》同時。《詩經·周南》有《汝墳》篇,為亂世之辭,作者以之為題。

    汝墳貧女賞析二

      這首詩是描寫汝墳貧女哭訴朝廷的兵役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此詩所寫是有史實根據的,作者原注稱“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據與作者同時的司馬光《論義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說:“康定、慶歷之際,趙元吳叛亂……國家乏少正兵,遂籍陜西之民,三丁之內選一丁以為鄉弓手……閭里之間,惶擾愁怨……骨肉流離,田園蕩盡。”(見《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與此詩所寫互相印證。不同的是此詩以一個家庭的悲劇形象地反映這段歷史,龍鐘老人拄杖應征,死在陰雨嚴寒之中,弱質貧女,無所依托,“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這種對生命絕望的呼喚,比歷史記載更生動、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殘酷和罪惡。這便是這首詩歌所達到的藝術高度。

      這是一首敘事詩,開頭二句交代環境,引出人物。“汝墳”,指河南汝河岸邊。《詩經·周南》中有《汝墳》一首,詩中以婦女口吻說道:“魴魚額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朱熹《集注》認為是寫“汝墳之人”,“供紂之役,其家人見其勤苦而勞之”。事情竟如此之巧,歷史上最反動的紂王在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這里募集兵丁,詩人通過這一令人容易產生聯想的典型環境,便把這次徭役的性質告訴讀者。下面便同樣以婦女的口吻控訴徭役的罪惡——“行哭音凄愴”,真是高度的藝術概括!你看她一邊行走,一邊啼哭,那聲音多么凄慘、悲愴!僅這一句造成的氣氛已籠罩全篇。

      從“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個段落。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為命,“孤獨無丁壯”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蘭詩》所說的“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在交代了家庭成員以后,便說郡吏突然上門,把老父抓走。一個“暴”字寫出了郡吏兇惡的氣勢,而“縣官不敢抗”一句則是對“暴”字的補充,連縣官都不敢違抗,何況平民百姓呢。這里的“縣官”,恐是詩人自指。“督遣”二句,幾乎使人聽到郡吏呵斥聲,他們兇神惡煞似的督促壯丁們離村,不準遲延,更不準停留。女子的老父雖已年邁龍鐘,步履維艱,還要拄著拐杖前往兵營。女兒見狀,于心不忍,便再三囑咐被抓去的鄰人,希望鄰人路上多多照顧老父。這“四鄰”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歷史上所載的“三丁選一”還大大地超過。以上為第一段。[8] 過了一段時間,村子里漸漸有人被放回,女子連忙去打聽,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許還能勉強支撐。“疑猶強”三字,寫人物的心理狀態極為貼切,這使人們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終忐忑不安,疑信參半:一會兒擔心老父累倒了,一會兒又希望他能活著回來。由于經過這樣的鋪墊,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靂,震撼著這位女子的靈魂。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嚴寒的時刻,在“僵尸相繼”的壤河道中!詩筆至此,達到了高潮。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誰呢?老父的尸體橫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誰給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慘,這是一幅慘絕人寰的圖景。面對如此現實,女子毫無辦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為女子,不能代父從軍,又不能為父營葬,雖然活著又能頂什么用呢?最后她捶胸頓足,口呼蒼天,是生是死,莫知所從。“將奈向”,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云:“義猶云奈何也。”如黃庭堅《歸田樂引》詞:“前歡算未已,奈向如今愁無計!”蓋為宋時俗語。此詩用這三字作結,頗符合詩家所說的“言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值得人們吟味和深思。這是第三段。

      此詩的特色在于敘事中帶有真摯的感情。作者雖是客觀地反映當時徭役帶給人民的苦難,但通過詩中人物之口抒發了父女之情、反對暴政之情,特別是最后一段寫老父橫尸道路,女兒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運又生死未卜,呼天搶地,感人至深。因此此詩又可稱之為“敘事抒情詩”。

      通覽全詩,值得驚嘆的是詩人在創作上的勇氣。他把犀利的筆鋒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對統治者所進行的戰爭。“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二句,頗值得人們深思。郡吏為何那樣兇暴?縣官為何不敢違抗?簡言之,是因為來頭很大。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撐腰么?宋朝以詩歌譏切時政,往往是要受到處分的,蘇軾的“烏臺詩案”便是一例。比蘇軾略早的梅堯臣用比蘇軾激烈得多的詩篇,的確是十分難得的。

    “生女不如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ǔ fén pín nǚ
    汝墳貧女

    shí zài diǎn gōng shǒu, lǎo yòu jù jí.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
    dà yǔ shén hán, dào sǐ zhě bǎi yú rén.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
    zì rǎng hé zhì kūn yáng lǎo niú bēi, jiāng shī xiāng jì.
    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尸相繼。
    rǔ fén pín jiā nǚ, xíng kū yīn qī chuàng.
    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愴。
    zì yán yǒu lǎo fù, gū dú wú dīng zhuàng.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jùn lì lái hé bào, xiàn guān bù gǎn kàng.
    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dū qiǎn wù jī liú, lóng zhōng qù xié zhàng.
    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
    qín qín zhǔ sì lín, xìng yuàn xiāng yī bàng.
    勤勤囑四鄰,幸愿相依傍。
    shì wén lǘ lǐ guī, wèn xùn yí yóu qiáng.
    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
    guǒ rán hán yǔ zhōng, jiāng sǐ rǎng hé shàng.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ruò zhì wú yǐ tuō, héng shī wú yǐ zàng.
    弱質無以托,橫尸無以葬。
    shēng nǚ bù rú nán, suī cún hé suǒ dāng!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fǔ yīng hū cāng tiān, shēng sǐ jiāng nài xiàng?
    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

    “生女不如男”平仄韻腳

    拼音:shēng nǚ bù rú nán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三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生女不如男”的相關詩句

    “生女不如男”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生女不如男”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生女不如男”出自梅堯臣的 《汝墳貧女》,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