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孤臣霜發三千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孤臣霜發三千丈”出自宋代陳與義的《傷春》,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gū chén shuāng fā sān qiān zhàng,詩句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

    “孤臣霜發三千丈”全詩

    《傷春》
    廟堂無計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分類: 悲憤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傷春翻譯及注釋

    翻譯
    朝廷沒有良策擊退金兵入侵,竟使邊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宮。我正驚呼京城里竟然聽到戰馬嘶鳴,哪知可憐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這孤臣憂慮國事愁白了頭發,又適逢春天繁花吐艷,更叫人觸景傷情。幸喜長沙有個抗金的將領向子湮,他率領疲弱之師,敢抵抗獸軍的鋒芒!

    注釋
    ⑴傷春:名為感傷春天,實則是憂傷國事。
    ⑵廟堂:舊時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處所,借指朝廷。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⑶平戎:戰勝入侵者。《新唐書·王忠嗣傳》:(王忠嗣)節度朔方上平戎十八策。斬米施可汗,虜不敢近塞。
    ⑷坐使:遂使。
    ⑸甘泉:秦漢行宮,在今陜西淳化縣甘泉山上,此處代指宋皇宮。夕烽:夜里報警的烽火。《漢書·匈奴外傳》:(胡騎入代)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數月。李白《塞下曲》:“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此句實為夕烽照甘泉的倒裝。
    ⑹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一說指建康或臨安,當時均作為南宋京城選擇地。尚未定。
    ⑺戰馬:金兵鐵騎。
    ⑻此句意為汴京已經淪陷。
    ⑼窮海:僻遠的海上。此處指溫州(今屬福建)海域。
    ⑽飛龍:舊時以龍比天子,此處指宋高宗。《易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此處說飛龍不在天上而逃于海。皇帝在茫茫九州連立足之地都沒有,是諷刺朝廷無能。“
    ⑾”初怪……豈知……“兩句,有始料不及之意。
    ⑿孤臣:作者自指。當時詩人流落在湖南邵陽。
    ⒀霜發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此處借指憂國之情。
    ⒁煙花:指春天艷麗的景物。煙花一萬重:杜甫《傷春》:“關塞三千里。煙花一萬重。”意為離故鄉太遠,看不到故鄉的春景。
    ⒂向延閣:長沙太守向子湮。延閣是漢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閣直學士,故稱。
    ⒃疲兵:經過苦戰而疲憊不堪的軍隊。
    ⒄犬羊:對金兵的鄙稱。敢犯犬羊鋒:敢于抵擋侵略者的鋒芒。《宋史·向子湮傳》載,建炎四年二月,金兵進犯湖南,向組織軍民抵抗,終于擊退敵軍。此二句從杜甫《諸將》“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化出。

    傷春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詩,實質上卻在感傷時勢,表現出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渾沉郁,憂憤深廣,跌宕起伏,深得杜詩同類題材的神韻。

      首聯“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敘國事的危急。上句“廟堂無策可平戎”,是說朝廷對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漢代匈奴入侵,晚間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宮,來表示由于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長驅直入,從邊境到達內地。這兩句感嘆朝廷無策抗金,直將矛頭指向皇帝,此為首頓。

      頷聯“初怪”二句,承上直寫南宋小朝廷狼狽逃奔的可悲行徑,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體化。對這種敵人步步進逼、朝廷節節敗退的局面,詩人憂心如焚,春回大地,萬象更新,而國勢卻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詩人的傷感。這兩句以“初怪”、“豈知”的語氣,造成更強烈的驚嘆效果,顯得感情動蕩,表達了局勢出人意料之外的惡化,流露了詩人對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頸聯“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發感慨,扣著題目寫“傷春”。“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上句寫傷,下句寫春,由“每歲煙花一萬重”的春,引起“孤臣霜發三千丈”的傷。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無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詩人把“白發三千丈”與“煙花一萬重”兩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為一聯,對仗貼切、工整,表現了詩人傷時憂國的感情。杜甫有詩說:“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至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陳與義在別的詩中也說:“天翻地覆傷春色。”都是由春光爛漫與家國殘破的對比之中,產生了莫大的憂傷。這也可以看出陳與義學習杜甫與江西詩派的不同之處。杜甫傷春,一方面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一方面說“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盡管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憂慮,但還是相信國家終究是會恢復的。陳與義在這首《傷春》詩中,也從“萬方多難”的現狀中看到了希望。

      尾聯 “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二句,落筆很有力量。詩人對向子諲是歌頌的,向子諲以疲憊、力弱的部隊,敢于冒犯野獸一般的金國侵略軍的鋒銳之氣,是具有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的。詩人在這里顯然是以在長沙的向子諲與在“廟堂”的當權派作對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鋒”,而“廟堂”都是“無策可平戎”。所以對向子諲的歌頌,就包含了對“廟堂”當權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鋒”,不僅筆調蒼涼悲壯,而且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向子諲衛國精神的無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氣勢凌云。詩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譏諷的意圖。“稍喜”并不是說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說在“廟堂無策可平戎”的局面下,還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鋒”,使人看到了—線希望,在憂傷之中帶來了一點欣慰。

      這首詩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戰亂動蕩的社會現實。詩中一方面對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卻逃跑,表示出極大的不滿,另一方面對向子諲等官兵紛起抗敵的愛國壯舉,進行熱情地謳歌。這種鮮明的主戰態度,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這首《傷春》體現了陳與義南渡后的詩風開始轉變,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徑。宋代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二,說陳與義“建炎以后,避地湖嶠,行路萬里,詩益奇壯。……以簡潔掃繁縟,以雄渾代尖巧,第其品格,故當在諸家之上。”這些評語并非溢美之辭,而是符合南渡后陳與義的詩風特征的。“此詩真有杜忠”這是極有見地的。盡管詩人的愛國感情沒有杜甫那樣的深厚和強烈,但是在這首七律中顯露出來的愛國情思,沉雄渾成的藝術風格,已經不是在形貌上與杜甫相似,而是在氣味上逼近杜甫。

      另外,整首詩雄渾沉郁、憂憤深廣,也有“江西詩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詩風。

    傷春創作背景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過江,攻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十二月,入臨安(今浙江杭州)。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陳與義當時正流落到湖南境內邵陽,居紫陽山,對著明媚春光,深感國勢危急,傷時感事。杜甫曾有《傷春五首》,對吐蕃攻陷長安,代宗出走深表憂憤。南宋這時面臨類似局面,作者便以《傷春》為題,寫下了這首詩。

    “孤臣霜發三千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g chūn
    傷春

    miào táng wú jì kě píng róng, zuò shǐ gān quán zhào xī fēng.
    廟堂無計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chū guài shàng dōu wén zhàn mǎ, qǐ zhī qióng hǎi kàn fēi lóng.
    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gū chén shuāng fā sān qiān zhàng, měi suì yān huā yī wàn zhòng.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shāo xǐ cháng shā xiàng yán gé, pí bīng gǎn fàn quǎn yáng fēng.
    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

    “孤臣霜發三千丈”平仄韻腳

    拼音:gū chén shuāng fā sān qiān zhàng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孤臣霜發三千丈”的相關詩句

    “孤臣霜發三千丈”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孤臣霜發三千丈”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孤臣霜發三千丈”出自陳與義的 《傷春》,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