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閑一刻是乘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偷閑一刻是乘涼”出自清代吳嘉紀的《煎鹽絕句》,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tōu xián yī kè shì chéng liáng,詩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偷閑一刻是乘涼”全詩
《煎鹽絕句》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作者簡介(吳嘉紀)

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東臺人(清代屬于揚州府泰州)。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于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賞識,著有《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
煎鹽絕句注釋
①灶戶:舊時稱熬鹽為業的人家為灶戶。每戶熬得的鹽須向官府繳納,折合充賦稅。②低草房:灶戶居處。
煎鹽絕句賞析
劉雨萱
這首詩所寫的是燒鹽工人的生活和勞動的慘狀。詩人自己曾從事過燒鹽的勞動。入清以后,詩人居于海濱,多與燒鹽工人相往來,目睹了他們的悲慘生活,也深深了解官吏與鹽商對工人的重利盤剝,因此對燒鹽工人詩人給予深切的同情。此詩只是截取了灶戶煎鹽的一個場景,來反映他們悲慘的境遇。詩的前兩句交代了煎鹽工人的工作條件,由此烘托出工人的艱苦處境:六月酷暑,在低矮的草房勞作在烈火旁。
海濱的人民生活極為艱苦,很多煎鹽工人一生都從事著這樣艱辛的勞動,詩人特地選取了 “白頭灶戶”,暗喻了工人一生的艱辛。后二句是對工人艱苦勞動的渲染:六月當暑,烈日炎炎,但對煎鹽工人來說也是 “乘涼”了,反襯出工人在烈火旁的煎熬。在寫法上,此詩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詞語平淡無華,但在質樸的現實描寫中隱含著作者的沉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吳嘉紀詩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煎鹽絕句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鹽民苦難生活的詩。詩人家住東淘,地處海濱,因家境貧苦,青少年時曾在鹽場勞動,以后同下層人民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這首反映鹽民疾苦的詩尤為真實動人。前兩句詩直接描述了灶戶生活的艱辛。農歷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陽的曝曬下,本已悶熱得令人窒息,但灶戶們此時卻不得不守在低矮簡陋的破草房里,忍受著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鹽的鍋灶旁加柴、添水、攪拌、取鹽,勞累不息,大汗淋漓。這種非人的生活條件連年輕力壯者都難以忍受,更何況這位鹽民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翁哩。末句詩中,詩人又透過一層去寫,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灶戶勞動生活的苦難辛酸。盛夏之時,常人都到陰涼處避暑,而這位年邁的鹽民卻被困在炙人的灶火旁,備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點空閑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氣,對于他來說,居然算是“乘涼”了。可見赤日炎炎下,竟然比草房內鹽灶前的高溫還要涼快得多。這就更加襯托出灶戶們處境的極端困苦悲慘,令人感到怵目驚心。實質上,這正是罪惡的封建制度,剝奪了灶戶們的勞動果實和生活福利。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由于其內容的驚人的真實性,加之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進層和反襯的手法,故而顯得格外沉痛感人。“偷閑一刻是乘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 yán jué jù
煎鹽絕句
bái tóu zào hù dī cǎo fáng, liù yuè jiān yán liè huǒ páng.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zǒu chū mén qián yán rì lǐ, tōu xián yī kè shì chéng liáng.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偷閑一刻是乘涼”平仄韻腳
拼音:tōu xián yī kè shì chéng liáng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偷閑一刻是乘涼”的相關詩句
“偷閑一刻是乘涼”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偷閑一刻是乘涼”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偷閑一刻是乘涼”出自吳嘉紀的 《煎鹽絕句》,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