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獨夜不平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知獨夜不平鳴”全詩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分類: 雜詩
作者簡介(黃景仁)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雜感翻譯及注釋
翻譯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兇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注釋
①風蓬:蓬草隨風飄轉,比喻人被命運撥弄,蹤跡不定。
②泥絮:被泥水沾濕的柳絮,比喻不會再輕狂。
③薄幸:對女子負心。
④讖:將來會應驗的話。
雜感賞析
首聯開門見山,點出本詩基調:無法參禪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一個“只”字仿佛自嘲,實是發泄對這個世界的不平。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不平鳴,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風中飛蓬飄盡悲歌之氣,一片禪心卻只換得薄幸之名。宋道潛詩有云:“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騷滿腹的出氣筒。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風蓬,蓬草隨風飄轉,比喻人被命運撥弄,蹤跡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濕的柳絮,比喻不會再輕狂。薄幸,對女子負心。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頸聯更是狂放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讓人用白眼去看,好似當年阮籍的做派;“百無一用是書生”更是道出了后來書生的酸澀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尾聯說不要因為詩多說愁,成了讖語,春鳥與秋蟲一樣要作聲。不是只能作春鳥歡愉,秋蟲愁苦一樣是一種自然。此句傳承以上憤慨之氣,再次將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短暫的一生,大都是在貧病愁苦中度過的。他所作詩歌,除了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懷,也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詩《雜感》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雜感創作背景
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三十五歲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詩人。黃仲則一生貧病交迫,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為了生計,二十歲開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歲時病死在山西運城。黃仲則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滿悲哀和困頓,卻又個性倔強,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
七言律詩《雜感》,是黃仲則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寫的,當時黃仲則二十歲。黃仲則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寫愁苦的語言,朋友都勸他“愁苦的詩歌不是好的預言”,但是黃仲則堅持不平則鳴,回顧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發出不平的感慨。
“只知獨夜不平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gǎn
雜感
xiān fó máng máng liǎng wèi chéng, zhǐ zhī dú yè bù píng míng.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fēng péng piāo jǐn bēi gē qì, ní xù zhān lái bó xìng míng.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shí yǒu jiǔ rén kān bái yǎn, bǎi wú yòng shì shū shēng.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mò yīn shī juàn chóu chéng chèn, chūn niǎo qiū chóng zì zuò shēng.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只知獨夜不平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