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難遣強看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春愁難遣強看山”出自清代丘逢甲的《春愁》,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chūn chóu nán qiǎn qiáng kàn shān,詩句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春愁難遣強看山”全詩
《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作者簡介(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后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臺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后又于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春愁翻譯及注釋
翻譯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臺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國寶島被割讓的日子!
注釋
①潸:流淚的樣子。
②四百萬人:指當時臺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春愁背景
丘逢甲是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臺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后,丘逢甲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戰失敗后返回從教。詩人思念臺灣同胞,不禁流下滿腔熱淚。這首詩可與后面一首譚嗣同的《有感一章》對看,因為這兩首詩都表現出晚清愛國志士們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憂心忡忡,以及對大好河山被割裂的悲憤之情,他們堅信寶島臺灣總有一天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春愁賞析
這首詩作于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后。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草綠林青,百花爭艷,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但詩人為什么覺得春愁難以排遣,以致勉強地觀看春山也毫無興致呢?這是因為詩人始終未能忘記去年春天發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臺灣本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詩人生于斯、長于斯,想不到滿清賣國政府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臺灣人民的無恥出賣,也是臺灣人民的奇恥大辱。回想起這一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怎能不愁情滿懷、愴然淚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吳喬《圍爐詩話》)此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看見大陸的春山,聯想起故鄉臺灣的青山綠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觸景傷懷了。春愁難遣,看山落淚,正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和故鄉山水的熱愛。末兩句詩中,詩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臺灣被割讓時,四百萬臺灣人民同聲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這一催人淚下的情景生動地表明了全體臺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的,臺灣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講,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于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愛憎,淚灑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為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春愁簡析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詩的大意說:春回大地,面對著春天的景色,引起我無限春愁,這春愁無涯無際,難以排遣,勉強觀望山景,仍然難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都為此傷心萬分,同聲大哭,因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讓了臺灣。
作者是臺灣省苗栗縣人,近代愛國詩人。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時,他曾領導義軍抗日,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失敗后退到大陸,他心懷故土,想起家鄉被侵略者占領,家愁國恨交織在一起,對著春景,不免有“感時花濺淚”之慨。全詩直抒胸臆,十分感人。
“春愁難遣強看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chóu
春愁
chūn chóu nán qiǎn qiáng kàn shān, wǎng shì jīng xīn lèi yù shān.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sì bǎi wàn rén tóng yī kū, qù nián jīn rì gē tái wān.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春愁難遣強看山”平仄韻腳
拼音:chūn chóu nán qiǎn qiáng kàn shān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春愁難遣強看山”的相關詩句
“春愁難遣強看山”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春愁難遣強看山”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春愁難遣強看山”出自丘逢甲的 《春愁》,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