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數點青如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淮山數點青如淀”全詩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
塞鴻一字來如線。
作者簡介(周德清)
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學家。字日湛,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北宋詞人周邦彥的后代。工樂府,善音律。終身不仕。著有音韻學名著《中原音韻》,為我國古代有名的音韻學家。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錄鬼簿續篇》對他的散曲創作評價很高,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后,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準,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德清三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31首,套數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塞鴻秋·潯陽即景翻譯及注釋
翻譯
萬里奔流的長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絹;對岸幾處小點,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顏料,那是淮地的遠山。幾片白帆,箭一般地駛過了江面;而近處的高山上,長長的泉流飛下,猶如一道流電。天色漸漸昏黃,暮色中的云層難以分辨,仿佛化作了這滿地的露點。一鉤新月模仿著扇形,在天上高懸。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橫線在空中排開,那是北方飛來的大雁。
注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新月初學扇:言新出的月亮,圓得象團扇似的。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塞鴻秋·潯陽即景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萬里長江猶如一條長長的白色綢緞伸向遠方,淮河兩岸青翠的遠山連綿起伏。
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駛著,如同離弦的箭;山上的清泉從高聳陡峭的懸崖上飛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閃電。
道道晚霞都變成了白白的云朵,一彎新月宛若剛剛展開的扇子。
從塞外歸來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開,宛如一條細細的銀線。
注釋
⑴正宮:宮調名。塞鴻秋:曲牌名。潯(xún)陽: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別稱。 即景:寫眼前的景物。
⑵練:白絹,白色的綢子。
⑶淮山:在安徽省境內,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遠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種青藍色染料。
⑷江帆:江面上的船。
⑸晚云都變露:意思是說傍晚的彩霞,都變成了朵朵白云。露,這里是“白”的意思。
⑹初學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狀像展開的扇子。
⑺塞鴻:邊地的鴻雁。
塞鴻秋·潯陽即景賞析
作品描繪潯陽一帶景色,一連鋪排了長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種景物,每一種都加意出色,有著鮮明、充實的形象。畫面有面有點有線有片,有青有白,有靜物有動態,遠近高下,相得益彰,誠可謂尺幅千里。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舉頭遠望,目所能及之處,有秋江萬里,澄澈耀眼,靜如白練,綿延屈曲,伸向遠方;有秋山“數點”,蔥郁蒼翠,青如藍靛,給人一種秋天特有的蒼茫、寂靜、高遠的感受。作品從大處、遠處起筆,為全篇設置了一個宏闊、高遠的背景基調。開頭兩句句屬于遠眺。它們分別脫化于南朝謝朓“澄江凈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及金詩人楊奐“淮山青數點,不肯過江來”(《題江州庾樓》)的詩句,意象雄遠。大江萬里浩蕩,江面開闊,同遙遠的淮山呈現出的“數點”形成了空間形象上的懸殊對比,而“白如練”之旁點染幾點“青如靛”,則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對映。這兩句以工對的形式出現,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們的互補。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俯瞰腳下,江上點點白帆,輕疾如離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飛流直下快如閃電。作者從江與山的眾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點,從近處、細處著眼于江上疾駛如飛的“江帆”,懸崖陡壁間飛瀉千尺的“山泉”。雖然寫的只是一個個的個體的景物,卻又極富群像性,給人以動態的感官體驗。三、四兩句移近了視界。“江帆”實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現輕靈,“山泉”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這兩句又以工整的對偶敘出,帶著分明的動感,說明這已是一組近景。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在這兩句里,詞人轉換了視覺角度,由前邊寫地上的景物轉換為寫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繪了“晚云”與“新月”的情態變化和背景的明暗變化。五、六兩句是仰觀的背景,更是表現時間的流動。從“變露”與“學扇”這兩個詞語里,讀者不僅能體會到景物變化的動態美,意態形象的朦朧美,還能清晰地感受到時間的流動感。晚云變露,是說夜晚天空的云層漸漸模糊難以認辨,而空氣卻越來越涼冷濕潤,地面上也凝結了露珠;而新月學扇,則是月牙兒冉冉升上的景象,且有它盡力欲呈露半面的趨向的意味。這都是深秋典型的景觀。
“塞鴻一字來如線”,寫從塞外歸來的大雁,排成長長的一字形掠過煙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條細長晶瑩的銀色絲線。這一句不僅點明了季節時令,也創建了一個令人展開無限遐想的空間。文勢至最后本轉為徐緩,殊不料末句頓時又異軍突起。這“一字”塞鴻,將前時的六幅畫面綰聯交通,使人感受到雁陣沖寒所蘊涵的蒼涼秋意,聯想到歲暮、客愁、鄉情等人事方面的內容,有題外傳神之妙。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令,作者選擇了獨特的視覺角度,按照由遠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間順序,采用了比喻、對仗并用的修辭手法,借助于動態描寫的藝術表現形式,為讀者勾畫了一幅生動傳神的潯陽江動態秋景圖。從作品的表現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滿活力的藝術鏡頭,在他的筆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鴻這些景點都呈動態,并且都在萬里長江和數點淮山這一整體構思中被不露痕跡地融合起來。全曲筆勢排奡,形象簡潔,比喻精到,不愧為散曲的寫景杰作,而音韻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韻作詞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聳觀,又聳聽”的度曲要求。
塞鴻秋·潯陽即景創作背景
潯陽江,即長江流經江西九江的那段。此曲是作者傍晚登潯陽城樓的即興寫景之作,具體作年不詳。塞鴻秋·潯陽即景鑒賞
傍晚時分,秋風徐徐地吹來,令人感覺全身透涼,舒服又愜意。周德清剛吃完晚飯,肚子飽得難受,他就想去散散步以促進消化。
于是,德清來到潯陽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幾尺之內的事物,總覺沒法盡興。他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何不登上潯陽城樓,縱目遠眺萬里長江呢?黃昏景總是美麗動人的,得趕快登高臨望抓住一景一物,飽覽祖國河山啊。”于是德清就向潯陽城樓走去。
傍晚散步的人很多,也有一些人登上潯陽城樓看風景。城樓很高,德清很不容易才登上城樓。人站得高就能看得遠,總有一種大地盡在我腳下的感覺,何況德清現在是站在潯陽城樓上,遠近風景盡收在他眼底。站在城樓上,就有登高臨遠的感覺了,德清放眼遠看,看到浩渺清澈的萬里江水滾滾的流著,宛如一條銀光閃爍的白練,淮南遠山看似“數點”,蒼翠得如藍靛。他又收回眼光看看近處,看到在寬闊浩瀚的江面上,江帆幾片,輕疾如飛箭地開著,巍峨高聳的廬山上,山泉瀑布好像千尺銀河要落地,快得如閃電。啊!這是多么色彩鮮艷、美麗壯觀的景色啊!德清不禁感嘆:“為什么我以前就沒有留意到呢?真是可惜呀!原來祖國的河山是如此多嬌的,就我眼前的一段江水,幾座青山,幾片江帆,一條山泉就已經如此美麗了,那我沒看到的美景想必還有很多。看來,我以后要多出來散步才行,要把祖國的美麗河山都看透。”
這時晚霞散開了,在天邊漸漸消逝,變成了霧氣霧水,天色也變黑了。德清被剛才看到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不愿離去,只想再多留一會兒,他覺得還有更美麗的景色在等著他。這時一輪新月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來,在普通眼里,新月就只是新月,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的。可是德清被剛才看到的萬里長江的壯麗雄奇景象激發了他的想象力,他覺得這一輪新月在挑逗他,故意露著半邊臉,看上去像半圓形團扇的樣子。新月可真冤枉啊,她老人家用得著去挑逗德清你嗎?是德清的詩情發作又在胡思亂想了。他在想:“如此嬌美的江山,我應該用什么言語來描述她呢?怎樣才能表達我對她的喜愛呢?”這時,一群鴻雁排成一字從天空中飛了過來,這一群雁聲把德清從幻想中驚醒過來。他抬頭看著這一群鴻雁,想起了王勃的“落雁與故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他想:“王勃真是有才華啊!我也要作一句詩句,要跟他的一樣精妙,這樣我也可以被人千古吟唱了。”
德清閉上眼睛回想剛才所看到的一切,他要把看到的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鴻雁都一一描寫出來,那該怎樣寫呢?一眨眼功夫,他就想出來了:“既然江水如白練,遠山似數點,江帆、山泉都像在飛,新月只有一弦,鴻雁要南飛,那我知道如何描述如此多嬌的江山了。”于是,德清下了城樓,就飛快地跑回家,拿起筆就寫“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他一口氣就把這首曲寫了出來。他摸了摸胡子,看著曲子,不禁為自己那么有才感到高興。他想:“今晚的散步真是正確的選擇,明晚還得去,如此嬌麗的江山真該多去觀賞,而且還是我作曲的好材料。”想完,他有再一次拿起自己的作品欣賞起來。
“淮山數點青如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āi hóng qiū xún yáng jí jǐng
塞鴻秋·潯陽即景
cháng jiāng wàn lǐ bái rú liàn, huái shān shǔ diǎn qīng rú diàn.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
jiāng fān jǐ piàn jí rú jiàn, shān quán qiān chǐ fēi rú diàn.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wǎn yún dōu biàn lù, xīn yuè chū xué shàn.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
sāi hóng yī zì lái rú xiàn.
塞鴻一字來如線。
“淮山數點青如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