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枝下試羅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小桃枝下試羅裳”全詩
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
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
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作者簡介(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漢族,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后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于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云間詞派盟主,被后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訴衷情·春游注釋
①玉輪:猶華車。②“半面”句:史載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故每以半面妝迎駕,帝見則大怒而去。
訴衷情·春游鑒賞
這首詞標題為“春游”,上片寫一位女子在春天的出游,下片則寫了所見所感的春天的風物。
“小桃枝下試羅裳”,是說出游前的準備。天氣漸暖,要換上春天的羅裳,不是一換就得,所以要試,試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農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人面桃花相映紅”,這當然是一種很美的映襯。不僅如此,鮮艷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澤又引來了翩翩的蝴蝶。不說蝴蝶環繞飛舞,卻說“蝶粉斗遺香”,蝶翅上撲落的粉末和女子遺落的香澤比賽,哪一種更香,這就婉轉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來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說。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寶馬香車的,“玉輪碾平芳草”,從芳草地上忽忽駛過,車中的貴婦嬌娃,也只在車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惱紅妝”,這半面嬌容卻引起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為她們乘坐的香車對于芳草的摧殘,也可能因為她們不暇他顧的高傲姿態。古代“半面” 一詞有曾見過面的意思。《后漢書·應奉傳》載應奉曾見一車匠于門中露半面,后數十年遇之于途中。仍能認出他來。故有“半面之舊”的說法。也有就指半邊臉面,如湯顯祖《牡丹亭》:“沒揣菱花偷人半面。”或者又指古代遮面之具。還有一個“半面妝”的著名典故,《南史·梁元帝徐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李商隱《南朝》詩云:“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諷刺南朝茍安于半壁江山,猶如徐妃之半面妝,如取用李商隱詩意,則“半面惱紅妝”當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圖茍安一時,如同南朝梁、陳末年故事。這種時事使人煩惱,故云:“半面惱紅妝。”準此,前面的“玉輪碾平芳草”也可解釋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壓制賢才、這樣來解釋這兩句詞,可能顯得牽強一些,但是,“半面惱紅妝”又似乎不是一般語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三句,寫的是初春景象。風才開始變暖,白天才開始變長,垂掛的柳枝才綴上新綠而隨風飄蕩。三句非常緊湊。從幾種事物中觀察,感受表現了初春的特點。而以下的三句“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卻大有春事已過的景象。關于燕子,在子龍詞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眼兒媚》“只愁又見,柳綿亂落,燕語星星”、《蝶戀花·春日》“燕子乍來春漸老,亂紅相對愁眉掃”、《江城子·病起春盡》“憑燕子,罵東風”。幾乎都是與暮春春盡聯系著。此處“一雙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萬點飛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滿地斜陽”也平添了一份凄清。這后面的三個四字句,與前面的三個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時間上有發展,似是感嘆著“九十韶光如夢短”(《漁家傲》),由初春寫到春夫,時間上的跨度是為了表現情感上的跨度。王士禛評此詞“情景相生”(《陳忠裕全集》引)。處處是景語,也處處是情語,客觀景物無不打上感情的烙印,故能深切感人。
“小桃枝下試羅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zhōng qíng chūn yóu
訴衷情·春游
xiǎo táo zhī xià shì luó shang, dié fěn dòu yí xiāng.
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斗遺香。
yù lún niǎn píng fāng cǎo, bàn miàn nǎo hóng zhuāng.
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
fēng zhà nuǎn, rì chū zhǎng, niǎo chuí yáng.
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
yī shuāng wǔ yàn, wàn diǎn fēi huā, mǎn dì xié yáng.
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小桃枝下試羅裳”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