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真有六軍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幾時真有六軍來”全詩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作者簡介(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州橋翻譯及注釋
翻譯
州橋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佇足南望,他們年年盼望王師返回。
哭不成聲,強忍淚水詢問使者:什么時候真有我們朝廷的軍隊過來?
注釋
⑴州橋:正名為天漢橋,在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宣德門和朱雀門之間,橫跨汴河。
⑵朱雀門:汴京(今河南開封市)舊城南面有三座門,朱雀門是中間的一座,為正南門。
⑶宣德樓:宮城的正門樓。
⑷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這里說州橋南北街,是指當年北宋皇帝車駕行經的御道。
⑸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駕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車駕回來。駕,皇帝乘的車子。
⑹失聲:哭不成聲。詢:探問,打聽。
⑺六軍:古時規定,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天子設六軍。此處借指王師,即南宋的軍隊。
州橋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國,渡過淮河,踏上中原土地,感慨很深,將沿途所見所聞所感寫成日記《攬轡錄》一卷,又有詩一卷,收其所作七十二首七言絕句,多舉所見為題,以表達故國之思。此詩為過汴京時所作。
州橋賞析
此詩四句,截取了一個生動的場面,有人物、有環境、 有情節、有對話,完全可以作為一篇小小說來看。環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橋,是一個特定的環境,因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經過此地,不直寫自己內心的亡國之痛,而是從對面寫來,寫中原父老的感情。喪國的痛楚,淪為異邦蹂躪的凄慘,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這里,“父老”是宋金兩個時期的人,他們對故國的懷念遠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讓其出場很典型;同時,這也是實情。他們盼啊盼,盼了幾十年,忽然見到宋朝使者,一時間該有多少話要說、有多少淚欲流啊!可他們強行忍住,因為屈辱的遭遇雖然難堪,盼望官軍的情緒最是激烈。接下來,兩句忍淚失聲的詢問,是這個場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結。從內容上看,這樣更深刻地表現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從藝術上說, 在感情的頂點收結是詩歌創作的妙法, 往往起到語盡不盡的效果。此詩正是如此,詩在到達頂點時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語意都盡,而是余音裊裊。詩人沒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問題,也沒有以作者口吻發表議論;但他的感情已經與詩筆敘說的事實、描繪的形象融合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話,那范成大可能只是無言以對,因為南宋統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復失地,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詩對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詩歌的創作多用比、興,然而“賦”──直接敘述或描寫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敘述,往往比描寫更難駕御,這就要求詩人要有敏銳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環境中的典型細節,將感情傾注于其中。這首詩的特色就在于此。詩中的典型細節在于兩個字──“等”和“詢”。父老歲歲年年在等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幾乎到了望穿雙眼,幾乎要化作“望駕石”,其強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淚失聲的“詢”則惟妙惟肖地描繪出父老的神情,那顫顫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聲調,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讀”。而“幾時真有”更是意味深長,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橋畔,佇立凝眸,企首懸望,父老們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這是他們的弦外之音,因為他們的熱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變成失望。而詩人的無言以對,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幾時真有六軍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u qiáo
州橋
zhōu qiáo nán běi shì tiān jiē, fù lǎo nián nián děng jià huí.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rěn lèi shī shēng xún shǐ zhě, quot jǐ shí zhēn yǒu liù jūn lái? quot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幾時真有六軍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