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何日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居何日下”全詩
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
猿聲知后夜,花發見流年。
杖錫閑來往,無心到處禪。
作者簡介(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劉長卿 翻譯、賞析和詩意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是唐代劉長卿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禪師鮑禪師離開龍山后回憶往事的情景。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
猿聲知后夜,花發見流年。
杖錫閑來往,無心到處禪。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鮑禪師離開故居后的思緒為主題,表達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現在的體悟。詩的開頭,“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表明禪師已離開故居,回憶起昔日的美好時光。接著,“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用意象的手法描繪了禪師在山中對月亮、對流水的感受,流露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詩的下半部分,“猿聲知后夜,花發見流年。”通過“猿聲”、“花發”的意象,傳達了禪師對時光的感知和對流年的感慨。禪師寂靜入定,通過猿聲知道夜已深,通過花開見證時間的流轉,體現出禪師對生命的在意和對時光流逝的思考。
最后兩句,“杖錫閑來往,無心到處禪。”表達了禪師在行走中放松心靈,不受外界干擾,專心追求內心的禪境。杖錫是行走的工具,閑來往表示無拘無束,無心到處禪表明禪師不局限于特定的場所,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體驗到禪意。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描繪了禪師鮑禪師回憶往事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內心世界和對禪宗思想的追尋,具有深刻的詩意和內涵。
“故居何日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ǐ bào chán shī zì lóng shān zhì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
gù jū hé rì xià, chūn cǎo yù qiān qiān.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yóu duì shān zhōng yuè, shuí tīng shí shàng quán.
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
yuán shēng zhī hòu yè, huā fā jiàn liú nián.
猿聲知后夜,花發見流年。
zhàng xī xián lái wǎng, wú xīn dào chù chán.
杖錫閑來往,無心到處禪。
“故居何日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