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吾視其轍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吾視其轍亂”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曹劌論戰》,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wú shì qí zhé luàn,詩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吾視其轍亂”全詩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
    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徧 同:遍)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作者簡介(左丘明)

    左丘明頭像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為魯國中都人,一說為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后說近是。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為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范。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啟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為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稱其為“文宗史圣”、“經臣史祖”,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曹劌論戰翻譯及注釋

    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注釋
    1.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4.伐:攻打。
    5.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
    6.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8.謀:謀議。
    9.間(jiàn):參與。
    10.鄙:鄙陋,目光短淺。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用,憑,靠。
    1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17.加:虛報夸大。
    18.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20.獄:(訴訟)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實情。
    23.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
    24.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
    25.戰則請從:(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隨行,跟從。
    26.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劌。
    27.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28.敗績:軍隊潰敗。
    29.馳:驅車追趕。
    30.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31.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趕,這里指追擊。
    34.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35.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36.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40.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后加的。

    曹劌論戰文言現象

    三行對譯
    1.十年春,齊師伐我,
    魯莊公十 年的春天,齊國軍隊來攻打我們魯國,
    伐:進攻,攻打。 齊師:齊國的軍隊。
    2.公將戰,曹劌請見。
    魯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將:將要。
    3.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他的同鄉說:“有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間:參與。 謀:謀劃。
    4.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遠謀:深謀遠慮。
    5.乃入見。問:“何以戰?”
    于是他拜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憑借什么和齊國作戰?”
    乃:于是,就。 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什么作戰?以,憑、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們分給臣子。”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養”的意思。 弗:不。 專:個人專有。
    7.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從:聽從,服從。
    8.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必須對神說實話。”
    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玉帛,玉和絲織品。 加:虛報。信:實情。
    9.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劌回答說:“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會保佑(你)。”
    孚:為人所信服。 福:賜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獄:案件。 雖: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據。 情:(以)實情判斷。
    11.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屬:類。 可以:可,可以;以,憑借。 請:請允許。 從:跟從。
    12.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
    魯莊公和曹劌共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
    鼓:擊鼓進軍。戰于長勺:倒裝句,于長勺戰。之:此為助詞,補足音節,無實在意義。
    13.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
    14.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曹劌說:“可以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追擊齊軍。
    馳:驅車(追趕)。敗績:大敗。之:齊軍(也有一些教材譯為“補足音節”同“公將鼓之”的“之”,兩個解釋都可以用,或者聽老師的要求。)
    15.劌曰:“未可。”下視其轍,
    曹劌說:“(還)不行。”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軋出的痕跡,
    下:下車。 視:察看。其:他們的。轍:車輪軋出的痕跡。
    16.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又登上車,手扶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說:“可以了。”于是追擊齊軍。
    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擊。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問其故。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詢問曹劌取勝的原因。
    既克:戰勝齊軍后。既,已經。 克:戰勝,攻下 其:其中的。 故:原因。
    18.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回答說:“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進軍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了。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勝齊軍.
    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 鼓:擊鼓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枯竭。彼:他們的。 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旺盛。故:所以 克:戰勝。
    19.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齊是)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我)恐怕在那兒有埋伏。
    測:估計,推測。 懼:恐怕。 伏:埋伏。 焉:“于之”,語氣助詞。
    20.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們車輪的印跡雜亂,望見戰旗倒下,所以才追擊齊軍。”
    靡(mǐ):倒下。 故:所以。 之:代詞,指,齊軍。

    古今異義
    1.齊師<伐>我 (古義:進攻 今義:討伐)。
    2.齊<師>伐我 (古義:軍隊 今義:老師)
    3.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隔開,不連接) 。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輕視,看不起) 。
    5.衣食所<安>(古義:養 今義:安穩)。
    6.弗敢<專>也(古義:個人專有 今義:獨自掌握或占有)。
    7.<犧牲>玉帛 (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今義: 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 (古義:虛報夸大 今義:增加) 。
    9.必以<信>(古義:實情 今義:誠信)。
    10.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 。
    11.必以<情>(古義:以實情判斷 今義:感情)。
    12.<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忠心)。
    13.忠之<屬>也 (古義:類 今義: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戰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行) 。
    15.神弗<福>也(古義:賜福,保佑 今義:幸運)。
    16.< 再>而衰(古義:第二次 今義:事情進行重復,再一次)。

    一詞多義
    1.故:原因,緣故 (公問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民弗從)從:跟從  。
    (戰則請從)跟隨   。
    3.其:代他的,這里指曹劌 (其鄉人曰)。
    他們,指齊軍   (吾視其轍亂)。
    4.以:憑借   (何以戰)(可以一戰)。
    按照  (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5.請:請求   (曹劌請見)。
    允許  (戰則請從)。
    6.之:助詞,的  (小大之獄)。
    代詞,代曹劌  (公與之乘)。
    7.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虛報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
    8. 間:暗暗地,私自(又間(jiàn)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中間,當中 (頹(tui)然乎其間(jīan)者)。
    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
    一會兒,頃刻,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間斷, (雖與外人間隔)。
    時刻, (奉命于危難之間)。
    偶爾, (時時而間進)。
    9.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又何間焉)
    兼詞,于此,在哪里。(懼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
    2.公將鼓之: 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
    3.忠之屬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4.公與之乘:名詞作動詞,乘戰車,坐戰車。
    5.下視其轍: 名詞作動詞,下車。
    6.齊師敗績: 名詞用作動詞,大敗。
    7.必以情:名詞用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文言句式
    1.夫戰,勇氣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2.忠之屬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可以一戰:省略句“以”后省略了賓語“之”。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賓語“鼓”。
    5.何以戰:倒裝句,賓語前置,應為“以何戰”。
    6.戰于長勺:倒裝句,“于長勺”,介賓短語,后置。
    7.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的主語應為曹劌

    段意
    第一段(曹劌問戰)
    總: 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乃入見”):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
    第二層(“問”到段末) :寫曹劌和魯莊公關于戰前準備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曹劌參戰)
    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
    第三段(曹劌論戰)
    戰后曹劌論述戰役取勝的原因。

    曹劌論戰相關成語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起來。
    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
    (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
    彼竭我盈:他們的士氣已消失,而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重點

      重點寫曹劌“論戰”,而不是戰爭經過。并通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曹劌和魯莊公作對比,突出了曹劌以上兩個特點。雖然魯莊公沒有遠見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恥下問,虛心的向曹劌請教。

    曹劌論戰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戰斗中瞎指揮作了鋪墊;另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本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們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于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于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擊的時機。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勢。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綜上分析,本文通過贊揚曹劌的遠謀,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御原則——只有“取信于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曹劌論戰主題

      本文以曹劌為主、魯莊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闡明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采取的戰略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等。

      本文對戰爭原因和戰前雙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寫,對戰爭過程也只是用“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對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寫得很詳盡。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曹劌論戰背景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

      《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的一場戰爭。春秋時期,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82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莊公繼位。由于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現山東莒縣)寄身。魯莊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莊公九年,齊國大夫雍廩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莊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桓公因為魯國欲納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

    曹劌論戰寫作特點

      1、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這是一篇記敘戰爭的短文,但重點不是記敘戰爭的經過,而是著重寫曹劌的“論戰”,凡是與表現主題無關的枝節就盡量省略。如第一段寫曹劌謁見莊公,進見的細節一概省略了,劈頭就問“何以戰”;第二段對戰場的復雜情況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寫,留待后面補敘,就更能突出“論戰”的見解;第三段只用“公問其故”代替了魯莊公一系列問話。但文章對戰前戰后反映曹劌戰略見解的談話,則詳加敘述,因為戰前是分析有無克敵制勝的條件,戰后是總結以弱勝強的原因,這些都是圍繞主題寫的,全文自始至終突出了“論”字,使人對長勺之戰的勝敗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結構嚴謹,前后照應。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戰爭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記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寫戰前準備,第二段寫戰時經過,第三段寫戰后總結,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段與段之間的過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結尾“戰則請從”與第二段的“公與之乘”銜接,第二段的結尾“遂逐齊師”與第三段的“既克”銜接,三個段落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此外,文章前后的照應也十分緊密。以第二段與第三段為例,“三而竭”與上段“齊人三鼓”相照應;“吾視其轍亂”與“下視其轍”相照應;“望其旗靡”與“登軾而望之”相照應;“故克之”與“齊師敗績”相照應;“故逐之”與“遂逐齊師”相照應。第二段只寫“其然”,第三段補寫“所以然”,一記一議、一實一虛,前后照應,相輔相成。

      3、用對話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

      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說明了曹劌是一個關心國事而有遠謀的人物。在交代戰前準備時,詳細地寫了曹劌與魯莊公的三次對話,通過對話揭示出魯莊公昏庸無知,曹劌深謀遠慮。寫戰役經過,作者雖只寫了曹劌兩次說的“未可”、“可矣”的簡單話語,但卻形象地表現了曹劌成竹在胸、待機而動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問其故”又引出曹劌對戰爭的一大段議論,表現出曹劌的可貴的軍事見解。

    曹劌論戰解析

      本文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是魯國抵抗齊國進攻的一次戰役。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但卻說明了戰略防御的原則,是中國戰爭史中因為主觀指導的正確,后發制人,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過:“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御的原則。”毛澤東同志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們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它把古人某些片斷的感性認識和軍事實踐經驗,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為系統的軍事理論,為我們樹立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光輝范例。

    曹劌論戰題解

      “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因此后來一批文學家就開始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注解最好的為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現今流傳下來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許多學者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認為,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此文收錄于滬教版七年級下第30課、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21課、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27課、北京課改版八年級上冊25課、五四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魯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3課、長春版九年級上冊第10課。

    曹劌論戰賞析

      戰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劌論戰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點是魯莊公能否以百姓利益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魯莊公對侍從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誠實,而非常注重魯莊公以民情審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認為這屬于對百姓忠心,可以一戰。

      面對實力強大的齊國軍隊,曹劌沒有貿然行事,當齊軍三次擊鼓進軍,才建議擊鼓,一鼓作氣,戰勝齊軍于長勺,這件事也成為以弱勝強的典范。《左傳》對這場戰爭沒有細致的描繪,簡單地用曹劌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戰爭的經過,以便使戰前戰后的論戰更加突出。如果說戰前論戰體現了曹劌的以民為戰爭之本的基本戰略思想,那么,戰后論戰則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一鼓作氣”成為作戰打仗的經典理論。不過他不是只憑借勇力,“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則體現了他謹慎的態度。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吾視其轍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áo guì lùn zhàn
    曹劌論戰

    shí nián chūn, qí shī fá wǒ.
    十年春,齊師伐我。
    gōng jiāng zhàn.
    公將戰。
    cáo guì qǐng jiàn.
    曹劌請見。
    qí xiāng rén yuē:" ròu shí zhě móu zhī, yòu hé jiān yān?" guì yuē:" ròu shí zhě bǐ, wèi néng yuǎn móu.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nǎi rù jiàn.
    ”乃入見。
    wèn:" hé yǐ zhàn?" gōng yuē:" yī shí suǒ ān, fú gǎn zhuān yě, bì yǐ fēn rén.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duì yuē:" xiǎo huì wèi biàn, mín fú cóng yě.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 gōng yuē:" xī shēng yù bó, fú gǎn jiā yě, bì yǐ xìn.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duì yuē:" xiǎo xìn wèi fú, shén fú fú yě.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gōng yuē:" xiǎo dà zhī yù, suī bù néng chá, bì yǐ qíng.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duì yuē:" zhōng zhī shǔ yě.
    ”對曰:“忠之屬也。
    kě yǐ yī zhàn.
    可以一戰。
    zhàn zé qǐng cóng.
    戰則請從。
    " biàn tóng: biàn gōng yǔ zhī chéng, zhàn yú cháng sháo.
    ”(徧 同:遍)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gōng jiāng gǔ zhī.
    公將鼓之。
    guì yuē:" wèi kě.
    劌曰:“未可。
    " qí rén sān gǔ.
    ”齊人三鼓。
    guì yuē:" kě yǐ.
    劌曰:“可矣。
    " qí shī bài jī.
    ”齊師敗績。
    gōng jiāng chí zhī.
    公將馳之。
    guì yuē:" wèi kě.
    劌曰:“未可。
    " xià shì qí zhé, dēng shì ér wàng zhī, yuē:" kě yǐ.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suì zhú qí shī.
    ”遂逐齊師。
    jì kè, gōng wèn qí gù.
    既克,公問其故。
    duì yuē:" fū zhàn, yǒng qì yě.
    對曰:“夫戰,勇氣也。
    yī gǔ zuò qì, zài ér shuāi, sān ér jié.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ǐ jié wǒ yíng, gù kè zhī, fū dà guó, nán cè yě, jù yǒu fú yān.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wú shì qí zhé luàn, wàng qí qí mí, gù zhú zhī.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吾視其轍亂”平仄韻腳

    拼音:wú shì qí zhé luàn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吾視其轍亂”的相關詩句

    “吾視其轍亂”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吾視其轍亂”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吾視其轍亂”出自左丘明的 《曹劌論戰》,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