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愛此紅蕖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愛此紅蕖鮮”出自唐代李白的《折荷有贈》,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ài cǐ hóng qú xiān,詩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愛此紅蕖鮮”全詩

    《折荷有贈》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分類: 荷花言志惆悵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頭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折荷有贈翻譯及注釋

    翻譯
    劃船到江中去蕩漾秋天的江水,更喜愛這荷花的鮮艷。
    撥弄那荷葉上為水珠,滾動著卻總不成圓。
    美好的佳人藏在彩云里,要想贈給她鮮花,又遠在天際。
    苦苦相思而相見無期,惆悵遙望在凄涼的秋風里。

    注釋
    ⑴涉:本義是步行渡水,這里有泛舟游歷之意。玩:賞玩、欣賞。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⑵紅蕖(qú):荷花盛開的樣子。蕖:芙蕖,荷花的別名。
    ⑶弄:有把玩、欣賞之意。
    ⑷蕩漾:水波微動。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⑸佳人: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⑹遠天:遙遠的天宇,說明空間距離之遠。
    ⑺相似: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漢蘇武《留別妻》詩:“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無因:沒有門徑,沒有辦法。
    ⑻涼風:秋風。《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李白《秋思》詩:“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折荷有贈鑒賞

      這首詩與李白的《擬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擬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期彩云重,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這或許是由于傳抄之誤的緣故。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芙蕖即荷花,所以《擬古》中又作“愛此荷花鮮”。秋高氣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給人以清新、涼爽及高雅、純潔之感。此時江上弄舟,領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夠愜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勝、最逗人喜愛的,還是那婷婷玉立的鮮紅的荷花。從字面上看,這是通過寫景而點明了時間地點。但從詩歌意象的沉積所蘊含的內容看,這已不是單純描景,而是暗含了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體貌及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詞,最早見于《楚辭·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發憤世憂國之情并表現其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這里雖無憤世憂國之意,但借以表現女子純潔高雅,堅守貞操的品格和向往專一的愛情,也是未嘗不可的。梁元帝《賦得涉江采芙蓉》詩云:“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孔德昭同上題詩云:“朝來采摘倦,詎得久盤桓。”辛德源《芙蓉》詩亦云:“涉江良自遠,托意在無窮。”就都是借以表現女子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與向往。當然,這一點還需結合下句的“愛此紅蕖鮮”理解。梁吳均《擬古四首》其三《采蓮曲》云:“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征著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可見李白《擬古》中作“愛此荷花鮮”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與上引吳均詩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從整首詩的布局來看,首二句還只是興起,但它在感情的抒發與意境的創造上,已為整首詩奠定了基調。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圓大的綠荷之上,滾動著顆顆晶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蕩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圓的。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實際上,這兩句詩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這里,既受到梁元帝“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的啟發,同時與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運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葉音與雙關的藝術手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為團圓之圓。那么由“攀荷”到“不成圓”,已非簡單的動作與物象描寫,而是重在刻畫這位女子由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而感發的焦慮與苦悶的心態。詩歌由開始輕松愉快的賞秋玩荷,到感物而發后的焦慮苦悶,這在意脈上是一次轉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直抒對“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佳人彩云里”,可以說是受到《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的啟發。然而在李白的詩中,“彩云”,卻帶有一種虛無飄渺、行蹤不定的意象,如其《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就有相似之處。“欲贈隔遠天”,則更明顯是受到了《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又《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及吳均“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等詩的影響,借以表現對遠方情人無限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強烈情感。末二句是進一步抒發相思之苦與惆悵無奈的悲哀情思。“悵望涼風前”,不僅有外貌的描寫、心理的刻劃,而且與首句“涉江玩秋水”遙相呼應,并與整首詩的情感、氣氛相統一,這就使得詩歌意境自然渾成,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的這首詩所受前人的影響是不小的,把它歸入“擬古”之組詩,亦不無道理。但是,在完整、統一的意境創造上,這首詩卻不為前人所囿,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征。其一,詩歌雖然始終并沒有對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寫,但從詩歌意象及意脈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輕貌美的特征外,對專一愛情的追求與向往是執著的,其內心情感是細膩而又復雜的。其二,在詩歌意脈的變化上,由賞秋玩荷經情因物牽到相思苦悶的過程,過渡自然巧妙,毫無人工的痕跡。詩歌緊緊圍繞“攀荷”這一短暫的細節,把女主人公由“愛此紅蕖鮮”到“相思無因見”的整個內心的細微變化,揭示得一覽無余。這與前人相比,就顯得更為凝煉、更為集中。全詩運用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

    折荷有贈創作背景

      根據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此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當時李白二十九歲,與許氏夫人居安陸(今屬湖北)。

    “愛此紅蕖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é hé yǒu zèng
    折荷有贈

    shè jiāng wán qiū shuǐ, ài cǐ hóng qú xiān.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pān hé nòng qí zhū, dàng yàng bù chéng yuán.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jiā rén cǎi yún lǐ, yù zèng gé yuǎn tiān.
    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
    xiāng sī wú yīn jiàn, chàng wàng liáng fēng qián.
    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愛此紅蕖鮮”平仄韻腳

    拼音:ài cǐ hóng qú xiān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上聲十六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愛此紅蕖鮮”的相關詩句

    “愛此紅蕖鮮”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愛此紅蕖鮮”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愛此紅蕖鮮”出自李白的 《折荷有贈》,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