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滅胡奴出玉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誓滅胡奴出玉關”全詩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作者簡介(徐錫麟)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于地主紳商家庭,幼讀私塾,喜歡算術、天文,先后取得廩生、副舉人等功名。因他常宣傳革命思想,仇視清廷,其父恐受連累,分了一部分財產給他,表示脫離父子關系。
出塞翻譯及注釋
翻譯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尸體運回家鄉。
注釋
①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③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后多指戰場。古人有詩云:“沙場烽火連胡月。”
④馬革裹尸:英勇作戰,戰死于戰場。《后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出塞鑒賞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里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里用一個“環”字,預示著反清斗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后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后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尸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后,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誓滅胡奴出玉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sài
出塞
jūn gē yīng chàng dà dāo huán, shì miè hú nú chū yù guān.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zhǐ jiě shā chǎng wèi guó sǐ, hé xū mǎ gé guǒ shī hái.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誓滅胡奴出玉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