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一境人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悠然一境人外”全詩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
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絕頂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錫,溪頭釣,澗邊琴。
此生著幾兩屐,誰識臥游心?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
作者簡介(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翻譯及注釋
翻譯
空山梵唄,水月洞天,這世外幽靜的山林,不惹一絲世俗的塵埃。還記得那夕陽西下時,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懸崖絕頂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釣于溪頭之上,彈琴于澗水邊,真是快活無比。隱居山中,四處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幾雙鞋子,而我賞畫神游、的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往日誤入仕途,貪圖富貴,如今悔恨,想要歸隱山林,但是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實現呢?只希冀從這畫中找尋。
注釋
①梵唄:指寺廟中誦經之聲。
②猶記二句:謂還記得那夕陽西下時,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 界疏林,連接著稀疏的樹林。
③云中錫二句:謂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釣于溪頭之上,彈琴于澗水邊,非常快活。 錫,即錫飛,僧人行走。
①此生二句:占隱居山中,四處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幾雙鞋子呢?此時我賞畫神游之情又有誰理解呢? 幾兩屐,幾雙鞋子(指木屐,木底有齒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世說新語·方正篇》:“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閑暢。于是勝負始分。” 臥游,觀賞山水畫以代游覽。
⑤準擬三句:謂往日入仕,貪圖富貴是錯誤的,真想歸隱山中,但是這一愿望何日可以實現呢!準擬,打算、希望。 槐安,即槐安夢、南柯夢故事。事見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故事說有淳于棼者,飲酒古槐樹下,醉入夢,見一城樓題大槐安國。槐安國王招其為駙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盡榮華富貴。醒后見槐下有一大蟻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夢中的槐安國與南柯郡。后以此典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等。 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棄官。
⑥布襪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裝束,此處借指棄官隱居,語出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青鞋布襪從此始。”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賞析
題畫之作有類詠物,既要有物又要有人,人物交融,不即不離,方為佳構。本篇即可謂有如此特色的一首。此中之物是作畫者所畫之圖,人是賞畫之作者。清人將所題之畫于詞中作了傳神的描繪,又于畫景之中表達了感受和心情。上片側重畫圖之景與境的描寫,下片側重觀畫之感受與心情的刻畫。由此篇所表達的情趣來看,納蘭厭于榮華富貴的貴公子、侍從官的生涯,向往清心寡欲。遠離塵囂,像圖畫中的老僧一樣去生活,同對也表達了所愿難以求得的矛盾與無奈的心情。“悠然一境人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tí xī shān qiū shuǎng tú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
kōng shān fàn bài jìng, shuǐ yuè yǐng jù chén.
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
yōu rán yī jìng rén wài, dōu bù xǔ chén qīn.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
suì wǎn yì céng yóu chù, yóu jì bàn gān xié zhào, yī mǒ jiè shū lín.
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jué dǐng máo ān lǐ, lǎo nà zhèng gū yín.
絕頂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yún zhōng xī, xī tóu diào, jiàn biān qín.
云中錫,溪頭釣,澗邊琴。
cǐ shēng zhe jǐ liǎng jī, shuí shí wò yóu xīn? zhǔn nǐ chéng fēng guī qù, cuò xiàng huái ān huí shǒu, hé rì dé tóu zān.
此生著幾兩屐,誰識臥游心?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bù wà qīng xié yuē, dàn xiàng huà tú xún.
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
“悠然一境人外”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九泰 (仄韻) 去聲九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