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花草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春風花草香”全詩
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
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翻譯
煙雨迷蒙的溪邊橋畔,有漁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闃無聲息,沒有人驚破他的好夢。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閑適、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綿長。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兒等著我似的,這種感覺大概只有陶潛能理解吧。想要問我到底去何方,無可奉告,你隨之而來,自然就知道了。
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創作背景
此詞原有序云:“王荊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壘石作橋,為集句云:‘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戲效荊公作。”作者曾批評王安石作集句詩是“百家衣”,以為“正堪一笑”(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五),后來不知怎么,自己技癢難禁,也效法王安石寫了這首集句詞。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賞析
據此詞原序所說,這首《菩薩蠻》當是戲擬王安石集句詩之作。
開首二句以極自然輕盈的筆法描繪了一幅閑適悠雅的溪橋野漁圖。一片氤氳迷蒙的山嵐水霧中,是煙是雨,叫人難以分辨,真是空翠濕人衣。溪邊橋畔,有漁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闃無聲息,沒有人來驚破他的好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化用杜甫“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西郊》)和“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這句詩。兩句詩不僅從字面看放這里十分熨貼,而且從原作的意境看,也與這首詞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過這詩句的媒介,將讀者導向了杜甫的詩境,這些詩境又反過來豐富了這首詞本身的意蘊。這樣便活畫出整個風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詩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卻推開自己不說,而從對面著筆,將自己熱烈的感情移植到無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過擬人化的描寫,表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那種人與自然交流相親、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緒。這樣,詞上下片意境相應,只將前面“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詞意發展為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開隱逸風氣的陶潛,遂又隨手拈來了杜甫的另一句詩“此意陶潛解”(《可惜》),將自己對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實到對這位拋棄榮利的田園先哲的景仰上,從而挑出了全詞隱逸的主題。
杜甫感嘆生不逢時,恨不能詞的最后二句“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詩意,表明自己的態度,他不學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塵。作者決心歸隱,但到底去何方,卻無可告,不過如隨之而去,一定會明白他的蹤跡。這一結語將上面貫串下來的情志意趣,結束得非常工穩,飄逸而含蓄。
這首詞全靠直接剝錄他人詩句而成,雖非作詞之正道,卻也頗有移花接木之妙。
“春風花草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菩薩蠻
bàn yān bàn yǔ xī qiáo pàn, yú wēng zuì zhe wú rén huàn.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
shū lǎn yì hé zhǎng, chūn fēng huā cǎo xiāng.
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jiāng shān rú yǒu dài, cǐ yì táo qián jiě.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
wèn wǒ qù hé zhī, jūn xíng dào zì zhī.
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春風花草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