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取朦朧明月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認取朦朧明月下”全詩
笑世間、濃脂膩粉,那般妝點。
認取朦朧明月下,不許東風偷飐。
偏觸動、詞人系念。
昨日微陰今日雨,好春光有限無馀欠。
肯為我,一時暫。
冰綃霧縠誰烘染?愛依依、柔條照水,靚妝清艷。
墻角綠陰欄外影,印上蕓窗冰簟。
隔一片、清陰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樹底魂難懺。
春欲暮,易生感。
作者簡介(顧太清)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語。
金縷曲·詠白海棠注釋
飐:吹動。系念:掛念。
好春光有限無馀欠:意思是春光雖是有限的,但現在,它卻盡情表現出來了。
暫:停下腳步。
冰綃:透明如冰的綃紗。綃,生絲織成的薄紗。
霧縠,陣陣的霧氣。縠是一種紗皺形狀,此處形容霧。
愛依依:依依可愛。
柔條:嫩枝,柔軟的枝條。
靚妝:秀麗的裝扮,光彩照人。
蕓窗:即窗子。蕓是形容它有香氣。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話中的風神。
盈盈:滿。
魂難懺:魂系夢繞地留戀春光。懺,悔。
金縷曲·詠白海棠賞析
上片開首,作者采用用對比的手法說:“洞戶深深掩。笑世間、濃脂膩粉,那般妝點。”描寫那白海棠的可愛,說它素潔的淡妝,是不以濃妝艷抹為美的。此處特點是詞人用了擬人化的口吻,同時這里也映射、批評了世俗的審美。隨即詞人又贊美白海棠“認取朦朧明月下,不許東風偷飐”。說它不欲白日中在東風撥動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它“偏觸動、詞人系念”。詞中對白海棠的贊美,表現了詞人與世俗的審美傾向的不同。詞人又感嘆如觀賞到白海棠的開放一樣,“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陰今日雨”,是詞人希望天公能夠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時光,哪怕是僅如片刻的“一時暫”,這是詞人對春的留戀。
下片,詞境又進一步擴展,而以“冰綃霧縠”句為過渡。這里詞人用絲綢織品的美麗,來比喻白海棠開放時的美麗春光,襯托白海棠。問“誰烘染”,實際是用疑問來贊嘆花被烘染得更美。這春光如一副畫一般。下面就是這畫面的描述:“愛依依、柔條照水,靚妝清艷。”水邊的柳條,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麗。還有“墻角綠陰欄外影”,這影子照射在蕓窗上,照射到床席上。中間,還有被什么隔開的一片“清陰暗澹”,等等。這里詞人解答了自己過片所提出的“誰烘染”的疑問。詞人對于“烘染”著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盡情的渲染。當然,這些都是詞人審美欣賞的表現。作為同時也擅長繪畫的詞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現著詞中有畫的特點。最后,詞人又未免感傷地說:“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樹底魂難懺。”白海棠開在晚春,這時,樹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卻難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風,吹折了它。對于詞主人公來說,也觸景生情,故發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嘆。
“認取朦朧明月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ǚ qǔ yǒng bái hǎi táng
金縷曲·詠白海棠
dòng hù shēn shēn yǎn.
洞戶深深掩。
xiào shì jiān nóng zhī nì fěn, nà bān zhuāng diǎn.
笑世間、濃脂膩粉,那般妝點。
rèn qǔ méng lóng míng yuè xià, bù xǔ dōng fēng tōu zhǎn.
認取朦朧明月下,不許東風偷飐。
piān chù dòng cí rén xì niàn.
偏觸動、詞人系念。
zuó rì wēi yīn jīn rì yǔ, hǎo chūn guāng yǒu xiàn wú yú qiàn.
昨日微陰今日雨,好春光有限無馀欠。
kěn wèi wǒ, yī shí zàn.
肯為我,一時暫。
bīng xiāo wù hú shuí hōng rǎn? ài yī yī róu tiáo zhào shuǐ, jìng zhuāng qīng yàn.
冰綃霧縠誰烘染?愛依依、柔條照水,靚妝清艷。
qiáng jiǎo lǜ yīn lán wài yǐng, yìn shàng yún chuāng bīng diàn.
墻角綠陰欄外影,印上蕓窗冰簟。
gé yī piàn qīng yīn àn dàn.
隔一片、清陰暗澹。
bú shì fēng yí qíng tài báo, shì yíng yíng shù dǐ hún nán chàn.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樹底魂難懺。
chūn yù mù, yì shēng gǎn.
春欲暮,易生感。
“認取朦朧明月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