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東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光影東頭”全詩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
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翻譯及注釋
翻譯
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里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是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是誰用繩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懸?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到人間?
據說月亮是經海底運轉,這其中的奧秘無處尋探,只能讓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煩。又怕那長鯨在海中橫沖直撞,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蛤蟆本來就熟悉水性,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潛?假如說這一切都很平安,為什么圓月會漸漸變得鉤一樣彎?
注釋
①將旦:天快亮了。
②《天問》體:《天問》是《楚辭》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用《天問》體即用《天問》的體式作詞。
③可憐:可愛。
④悠悠:遙遠的樣子。
⑤別有:另有。
⑥光影東頭:月亮從東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⑦天外:指茫茫宇宙。
⑧汗漫:廣闊無邊。
⑨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⑩飛鏡:喻明月。
?妲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兩句:意思是據人說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又無法探明其究竟,真讓人不可捉摸而發愁。謂:據說。問無由:無處可詢問。恍惚:模模糊糊、隱隱約約。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從海底經過,就怕海中的鯨魚橫沖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瓊樓撞壞。長鯨:巨大的鯨魚。縱橫:橫沖直撞。玉殿瓊樓:代指月亮。神話傳說云月亮中有華麗的宮殿名廣寒宮。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兩句:意思是蛤蟆本來就會游泳,月經海底對它并無妨害,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蝦蟆:蛤蟆。傳說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來。堪:能夠。云何:為什么。玉兔:傳說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搗藥。解沉浮:識枷生,會游泳。
?若道:假如說。
?無恙:安好,無損傷。
?漸漸如鉤:圓月慢慢變成彎月。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一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象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吊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后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于廣寒宮。于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么,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么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并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鑒賞
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
從體裁上看,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曾作《天問》,通篇設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在這首《木蘭花慢》詞中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摹仿屈原的《天問》體,創造性地采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通篇發問,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此作。同時,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
從內容上看,“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前人寫月,多思鄉、懷人、吊古之情,此詞拋開這一切,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說,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作者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并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象,從廣闊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悠悠月兒將運行到何處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間?這里月落時,那里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并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早于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棄疾,對天體宇宙,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作者在發問中,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間,忽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為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闋分工(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定格,“換頭”不變,上下一氣渾融,打破詞要溫婉的傳統,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將詩和散文句法,融入詞中,大大增加了詞的表現力。上闋就月的去、來、系、留展開想象思考。下闋就月經海底,生出疑問和憂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憂國之思從憂月之中透出。辛棄疾以皎潔的圓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強烈地透露出辛棄疾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全詞即景發問,中間穿插神話傳說.最后以景收束,放的開,收得攏,戛然而止、發人深思。
綜觀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托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二
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詞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這首詞有兩個特點:一是構思與前人不同,"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而這首卻寫的是月亮西沉以后的情景;二是自覺地學習屈原,運"用《天問》體"形式。 詠月,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主題之一。僅以唐宋詩詞而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月"為線索,組織全篇,提出了某些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問月》:"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看,這些不同的詩詞都在向"天"提問,故此也都與屈原的《天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首《木蘭花慢》實際上是繼上述諸詩詞之后,在歌詠明月這一題材上的新的發展。其特點可歸納為下述三個方面。
一是構思有新意。作者不寫待月,而是從月亮落去之后起筆,并由此展開想象的翅翼,一會兒飛向廣闊的太空,一會兒沉入深幽的海底。最令人驚異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辛棄疾,竟然在詞中接觸到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科學現象:"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在作者心目中還有了西半球("那邊"、"別有人 間"),當我們這里月亮西沉后,那邊才看見月亮東升?光景東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禁不住贊嘆說:"直悟月輪繞地之 理,……可謂神悟。"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話傳說。詞中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集中起來,經過選擇、加以編排,使之成為統一整體,創造出帶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形象。詞中神話的安排主要按三個焦點加以集中:一是人間("是別有人間…")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謂經海底問無由")。三是全篇設問。詞是學《天問》,故保留《天問》形式上的特點,但因詞的字句可長可短,所以節奏上比《天問》更加生動活潑。
本篇是辛詞中別具一格的作品。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饒帶湖閑居時的作品。辛詞繼承《楚辭》的傳統是多方面的,像這首直接用“天問體”來表現,也是一例。“光影東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lán huā màn
木蘭花慢
kě lián jīn xī yuè, xiàng hé chǔ, qù yōu yōu? shì bié yǒu rén jiān, nà biān cái jiàn, guāng yǐng dōng tóu? shì tiān wài.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
kōng hàn màn, dàn cháng fēng hào hào sòng zhōng qiū? fēi jìng wú gēn shuí xì? héng é bù jià shuí liú?
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wèi jīng hǎi dǐ wèn wú yóu, huǎng hū shǐ rén chóu.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pà wàn lǐ cháng jīng, zòng héng chù pò, yù diàn qióng lóu.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há ma gù kān yù shuǐ, wèn yún hé yù tù jiě chén fú? ruò dào dōu qí wú yàng, yún hé jiàn jiàn rú gōu?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光影東頭”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