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舊時王謝堂前燕”全詩
后為歷陽守,跂而望之。
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
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
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臺城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生公講堂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臺竹樹三畝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作者簡介(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金陵五題·并序翻譯及注釋
翻譯
石頭城
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著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烏衣巷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里。
注釋
⑴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涼山一帶,三國時期孫吳曾依石壁筑城。
⑵山圍:四周環山。故國:故都,這里指石頭城。周遭:周匝,這里指石頭城四周殘破的遺址。
⑶潮:指長江江潮。空城:指荒涼空寂的殘破城垣。
⑷淮水:流經金陵城內的秦淮河,為六朝時期游樂的繁華場所。舊時:昔日,指六朝時。
⑸女墻:城上的矮墻,即城垛。
⑹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于此,軍士都穿黑衣,故名。
⑺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
⑻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⑼臺城:六朝時的禁城(宮城),又稱“苑城”,是當時的皇帝用于辦公居住的場所,其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雞鳴寺之后。
⑽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生公曾于蘇州虎丘寺立石為徒,講《涅盤經》。至微妙處,石皆點頭。
⑾江令宅:陳代的亡國宰相江總的家宅。江總字總持,是陳朝后宮 “狎客”,宮體艷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金陵五題·并序藝術特色
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贊美道:“我知后之詩人無復措詞矣。”的確,這五首詩體現了劉禹錫高超的寫作技巧:
一、典型意象的巧妙組合。《石頭城》中的群山、江潮與明月,代表恒定的存在;故國、空城、女墻,象征歷史的變遷。它們共同構成一種強烈的張力,呼喚著缺席的“人”。《烏衣巷》以野草和夕陽,渲染一種衰颯氣象;飄忽靈動的燕影卻充滿生機,甚至暗示著宇宙的某種玄機。《臺城》以生滿“千門萬戶”的野草充塞讀者的視野,將《玉樹后庭花》的樂曲化為字面上“花”的形象,仿佛于一片凄迷慘碧中,盛開著一樹妖艷的花朵,形象揭示出興亡的因果關系。《生公講堂》中的漠漠浮塵與一方明月,一暗一明,沉默空虛,烘托出生公講堂的寂寥之狀。《江令宅》則以秦淮碧水與池臺竹樹這兩種穿越歷史、延續至今的景物,形象表現江總當日的凄涼與詩人今日的惆悵。
二、普遍運用對比手法。今昔對比本懷古詩歌中最常見的表現手法,《金陵五題》卻運用得更為靈活,不僅表現出“昔日繁華”與“今朝衰敗”的陵替,而且處處突出藝術的美感,尤以前三首更為典型:《石頭城》以山河空城的蒼茫黝暗,映襯空中孤月的皎潔;《烏衣巷》以夕陽衰草鋪陳憂郁闊大的背景,然后用特寫鏡頭捕捉凌空飛掠的燕影;《臺城》以無邊野草與一樹繁花巧妙映襯,在數量與色澤方面都給讀者造成強烈沖擊。
三、組詩的結構安排頗費匠心。前兩首詩重在現象的描述,由王朝破滅寫到家族淪落;后三首探討六朝滅亡的原因,見解深刻,主次分明。組詩之間又有內在的照應,在第一首中,作為歷史見證的,是一輪無情的明月;最后一首中,作為歷史見證的,是兩位多情的詩人。隨著主題與感情的細微變化,詩的色調亦有所變化:《石頭城》的黝暗,《烏衣巷》的昏黃,《臺城》的慘綠與妖紅,《生公講堂》的冷白,《江令宅》的碧青,憂傷的冷色塊,凝成一聲聲深沉的感嘆,穿透金陵古城四百年漫長的歷史。
金陵五題·并序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金陵五題·并序鑒賞
南京古稱金陵,此名得之甚早,《金陵圖》云:“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崗,因改金陵為秣陵。”他們的作法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后漢書》中說: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嘆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
公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孫權將統治中心自京口遷至秣陵,改名建業,取其“建功立業”之意。229年,孫權在此正式稱帝,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其后,東晉和宋、齊、梁、陳等王朝相繼在此建都,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六朝”(229—589年)。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又極盡奢侈豪華之能事。后代詩人面對“王氣黯然收”之后的金陵,想象秦淮河上金粉浮動、光影飄搖的往昔,常常為之感喟唏噓,“金陵懷古”遂成為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劉禹錫的《金陵五題》是寫得早而又寫得好的詩篇,在主題、意象、語匯諸多方面,都對后代產生深遠影響。
《金陵五題》分別吟詠石頭城、烏衣巷、臺城、生公講堂和江令宅,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著筆,反復表現“興亡”這一核心主題。
石頭城
這是組詩的第一首。此詩寫石頭城故址和舊景猶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華已不復存在,為此引發無限的感慨。詩中句句寫景,作者的主觀思想在字面上不著痕跡,而深味其境,則各有會心。白居易讀后,曾“掉頭苦吟,嘆賞良久”,贊曰:“我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于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這里,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并在此修筑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后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此詩寄托詩人昔日繁華無處尋覓的感慨,江城濤聲依舊在,繁華世事不復再。詩人懷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烏衣巷
這首詩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讀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敗。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已經荒涼冷落了。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后,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于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里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從中,讀者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后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
臺城
這首懷古詩,以古都金陵的核心──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首句總寫臺城,綜言六代,是一幅鳥瞰圖。“六代競豪華”,乍看只是敘事,但前面冠以“臺城”,便立刻使人聯想到當年金陵王氣,今日斷瓦頹垣,這就有了形象。“豪華”之前,著一“競”字,直貫六朝三百多年歷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競”當然不是直觀形象,但用它來點化“豪華”,使之化成了無數幅爭奇斗巧、富麗堂皇的六代皇宮圖,它比單幅圖畫提供的形象更為豐滿。
次句在畫面上突出了結綺、臨春兩座凌空高樓(還應包括另一座“望仙閣”在內)。“事最奢”是承上“豪華”而發的議論,“最”字接“競”字,其奢為六朝之“最”,可說登峰造極,那么陳后主的下場如何,是不難想象的了。這一句看起來寫兩座高樓,而議論融化在形象中了。這兩座高樓,雖然只是靜止的形象,但詩句卻能引起讀者對樓臺中人和事的聯翩浮想。似見簾幕重重之內,香霧縹緲之中,舞影翩翩,輕歌陣陣,陳后主與妖姬艷女們正在縱情作樂。詩的容量就因“結綺臨春”引起的聯想而更加擴展了。
第三句記樓臺今昔。眼前野草叢生,滿目瘡痍,這與當年“萬戶千門”的繁華景象形成多么強烈的對比。一個“成”字,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數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變成了野草,其中極富深意。讀者仿佛置身于慘碧凄迷的瓦礫堆中,當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見;今日累累白骨,怵目驚心。
結句論述陳后主失國因由,詩人改用聽覺形象來表達,在“千門萬戶成野草”的凄涼情景中,仿佛隱約可聞《玉樹后庭花》的樂曲在空際回蕩。這歌聲使人聯想到當年翠袖紅氈,緩歌曼舞的場面,不禁使人對這一幕幕歷史悲劇發出深沉的感嘆。
懷古詩往往要抒發議論的,但這首詩不作抽象的議論,而是把議論和具體形象結合在一起,喚起人們豐富的聯想。讓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使詩句具有無限情韻,發人深思,引人遐想。這樣,讀者毫不感到是在聽詩人枯燥地譏評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讀詩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生公講堂
這是《金陵五題》的第四首,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跡。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于講說佛法,剛到蘇州時,由于不被了解,無人聽講,于是就對著石頭講了起來,結果石頭都受了感動,點頭贊許。“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諺語,就是說的這件事。可以想見,他在金陵的傳法活動也一定是非常熱烈的,所以有“生公說法鬼神聽”一句。不說人聽,而說鬼神聽,形象地渲染了當時聽講人數的眾多和虔誠,這是深入一層寫。但后三句卻由熱變冷,轉寫生公身后的蕭條。蕭條的標志是,當年的講堂現在已經一片冷清,連夜間都不用上鎖了。那莊嚴的高座,已是布滿灰塵,無人過問。只有一方明月,還是像從前那樣,掛在天上,照著中庭。此詩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與此相反的是前三后一式,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一般的七絕都是在第三句轉折,而這首《生公講堂》與李白《越中覽古》的轉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屬變格。
江令宅
這是組詩的最后一首,詠江令家宅。南朝有兩個江令,一是江淹,二是江總。江淹沒有到過北方,江總曾由陳入隋。根據此詩首句可確定這里的“江令”指的是江總。江總,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仕梁,為太子中舍人兼太常卿。陳時,曾任尚書令。他“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入隋,拜為上開府,后放回江南。“南朝詞臣北朝客”就是對他這段人生經歷的概括。此詩是作者借憑吊江家宅遺跡,抒發懷古感慨,指出“狎客詞臣惑主誤國”這一導致南朝滅亡的原因。詩作先是站在江總的角度,寫他從北朝歸來時所見凄涼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見昔日笙歌繚繞、燈影攢動的繁華,只有碧綠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江總是親眼見證了故國興亡的人,興亡之事又與他的所作所為有著直接的關系。當作者來到江總黯然度過余生的地方──江令宅,只見“池臺竹樹三畝馀”,池臺依舊,竹樹森然,而人事不再,世事滄桑,他又成了見證歷史興亡的又一位詩人。
“舊時王謝堂前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wǔ tí bìng xù
金陵五題·并序
shí tou chéng
石頭城
shān wéi gù guó zhōu zāo zài, cháo dǎ kōng chéng jì mò huí.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huái shuǐ dōng biān jiù shí yuè, yè shēn hái guò nǚ qiáng lái.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wū yī xiàng
烏衣巷
zhū què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 wū yī xiàng kǒu xī yáng xi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jiù shí wáng xiè táng qián yān, fēi rù xún cháng bǎi xìng jiā.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tái chéng
臺城
tái chéng liù dài jìng háo huá, jié qǐ lín chūn shì zuì shē.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wàn hù qiān mén chéng yě cǎo, zhī yuán yī qǔ hòu tíng huā.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shēng gōng jiǎng táng
生公講堂
shēng gōng shuō fǎ guǐ shén tīng, shēn hòu kōng táng yè bù jiōng.
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后空堂夜不扃。
gāo zuò jì liáo chén mò mò, yī fāng míng yuè kě zhōng tíng.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jiāng lìng zhái
江令宅
nán cháo cí chén běi cháo kè, guī lái wéi jiàn qín huái bì.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chí tái zhú shù sān mǔ yú, zhì jīn rén dào jiāng jiā zhái.
池臺竹樹三畝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舊時王謝堂前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