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步叢祠欲暮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沙步叢祠欲暮鴉”全詩
九日清尊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無地落烏紗。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九日寄秦覯賞析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詩人由蘇軾、傅堯俞等人推薦,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詩人的家鄉。還鄉赴任道中,恰逢重陽佳節,想到那數載“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流離生活即將結束,詩人心中充滿欣慰。但同時又想到那與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對酒贈少章》)的好友秦覯仍旅寓京師,心中又感到惆悵。于是他以詩寄友,抒發自己的萬千感慨,并勉勵朋友奮發有為。
作者首先從所見的景物下筆。“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兩句描繪的是詩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時的景色。傍晚時分,一陣急風將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著粼粼波光。從系在水邊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圍著的土地廟中,已有暮鴉來集。見到祠廟,才使詩人想起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人逢佳節,不能少了吟詩喝酒賞菊花,何況詩人此刻心情頗佳,是“一杯一杯復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熱、頹然醉倒而不罷休之勢。但他“九日清尊欺白發”,尚未盡興卻已不堪酒力。這年詩人才三十五歲,卻說“白發”,這是因為“發短愁催白”(《除夜對酒贈少章》),在“十年為客負黃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詩人為前途渺茫而發愁,為生活無著而發愁,早就愁白了頭。眼前歡樂的節日氣氛,使他回憶起不久前的流離生活。那時,為了生計而奔走他鄉,寄人籬下,重陽佳節沒有心思賞花喝酒,白白辜負了黃花。這一聯,“九日”句寫他眼前所見,“十年”句憶往事。詩人眼前略有興致,開懷暢飲;而往事卻不堪回首。一喜一怨,感情復雜,往復百折,極其沉郁。
接著,詩人抒發自己對秦覯的懷念之情和慰勉之意。九日登高是當時的風俗,一般寫重陽節的詩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實指。“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兩句是寫對秦覯的懷念。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懷念在遠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邊。這樣一位天下聞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節不可能無所創作。方回以為,“無地落烏紗刀”,用典極佳。這一句是用東晉孟嘉事,孟嘉是大將軍桓溫的參軍,重陽節與桓溫同游龍山,風吹落帽,桓溫命孫盛寫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寫一文回敬,都寫得很好。從比,“九日脫帽”就成了重陽登高的典故。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說明自己雖已漸向老境,然而逢此佳節,仍興致勃勃,何況有秦覯這樣的少年豪俊之士;他要結伴登高,寫出優秀的詩篇來。對朋友的贊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聯之中了。
這首詩頗有特色。既是“九日”,那么吟詩、飲酒、賞花、登高皆是題中應有之義,作者巧妙地將它們揉合在詩中,既有實景,又有虛構。既然是寄友,那么他當時的處境、心情和對朋友的問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作者用精煉的筆觸,巧妙剪裁安排。全詩風格沉郁含蓄,意蘊深長,令人回味。
“沙步叢祠欲暮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rì jì qín gòu
九日寄秦覯
jí fēng huí yǔ shuǐ míng xiá, shā bù cóng cí yù mù yā.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
jiǔ rì qīng zūn qī bái fà, shí nián wèi kè fù huáng huā.
九日清尊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dēng gāo huái yuǎn xīn rú zài, xiàng lǎo féng chén yì yǒu jiā.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huái hǎi shào nián tiān xià shì, kě néng wú dì luò wū shā.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無地落烏紗。
nbsp
“沙步叢祠欲暮鴉”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