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得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動輒得咎”全詩
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
拔去兇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
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觝排異端,攘斥佛老。
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學,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
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
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暫為御史,遂竄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見治。
命與仇謀,取敗幾時。
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頭童齒豁,竟死何裨。
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馀為妍,卓犖為杰,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于楚,廢死蘭陵。
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
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窺陳編以盜竊。
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
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進學解翻譯及注釋
翻譯
國子先生早上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學舍下面,教導他們說:“學業由于勤奮而專精,由于玩樂而荒廢;德行由于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隨俗而敗壞。當今圣君與賢臣相遇合,各種法律全部實施。除去兇惡奸邪之人,提拔優秀人才。具備一點優點的人全部被錄取,擁有一種才藝的人沒有不被任用的。選拔優秀人才,培養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僥幸被選拔,絕無才行優秀者不蒙提舉。諸位學生只要擔心學業不能精進,不要擔心主管部門官吏不夠英明;只要擔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擔心主管部門官吏不公正。”
話沒有說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侍奉先生,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斷地誦讀六經的文章,兩手不停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夜以繼日地學習,常常終年勞累。先生的學習可以說勤奮了。
抵制、批駁異端邪說,排斥佛教與道家的學說,彌補儒學的缺漏,闡發精深微妙的義理。探尋那些久已失傳的古代儒家學說,獨自廣泛地鉆研和繼承它們。指導異端學說就像防堵縱橫奔流的各條川河,引導它們東注大海;挽救儒家學說就像挽回已經倒下的宏大波瀾。先生您對于儒家,可以說是有功勞了。
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書香里,仔細地品嘗咀嚼其中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時代的典章,深遠博大得無邊無際;周代的誥書和殷代的《盤庚》,多么艱澀拗口難讀;《春秋》的語言精練準確,《左傳》的文辭鋪張夸飾;《易經》變化奇妙而有法則,《詩經》思想端正而辭采華美;往下一直到《莊子》、《離騷》,《史記》;揚雄、司馬相如的創作,同樣巧妙但曲調各異。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宏大而外表氣勢奔放,波瀾壯闊。
先生少年時代就開始懂得學習,敢于實踐,長大之后精通禮法,舉止行為都合適得體。先生的做人,可以說是完美的了。
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們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幫助。進退兩難,一舉一動都受到指責。剛當上御史就被貶到南方邊遠地區。做了三年博士,職務閑散表現不出治理的成績。您的命運與仇敵相合,不時遭受失敗。冬天氣候還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兒女們哭著喊冷;年成豐收而您的夫人卻仍為食糧不足而啼說饑餓。您自己的頭頂禿了,牙齒缺了,這樣一直到死,有什么好處呢?不知道想想這些,倒反而來教導別人干什么呢?”
國子先生說:“唉,你到前面來!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做門臼、門橛、門閂、門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適其宜而建成房屋,這是工匠的技巧啊。貴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龍芝,車前草、馬屁菌,壞鼓的皮,全都收集,儲藏齊備,等到需用的時候就沒有遺缺的,這是醫師的高明之處啊。提拔人材,公正賢明,選用人才,態度公正。靈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進,有的人謙和而成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為杰出,比較各人的短處,衡量各人長處,按照他們的才能品格分配適當的職務,這是宰相的方法啊!從前孟軻愛好辯論,孔子之道得以闡明,他游歷的車跡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況恪守正道,發揚光大宏偉的理論,因為逃避讒言到了楚國,被廢黜而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成為經典,一舉一動成為法則,遠遠超越常人,德行功業足以載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們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樣呢?現在你們的先生學習雖然勤勞卻不能順手道統,言論雖然不少卻不切合要旨,文章雖然寫得出奇卻無益于實用,行為雖然有修養卻并沒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現,尚且每月浪費國家的俸錢,每年消耗倉庫里的糧食;兒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織布;出門乘著車馬,后面跟著仆人,安安穩穩地坐著吃飯。局局促促地按常規行事,眼光狹窄地在舊書里盜竊陳言,東抄西襲。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處罰,也沒有為宰相大臣所斥逐,難道不幸運么?有所舉動就遭到毀謗,名譽也跟著大了起來。被放置在閑散的位置上,實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度量財物的有無,計較品級的高低,忘記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稱,指摘官長上司的缺點,這就等于所說的責問工匠的為什么不用小木樁做柱子,批評醫師的用菖蒲延年益壽,卻想引進他的豬苓啊!(顧易生)
注釋
[1]國子先生:韓愈自稱,當時他任國子博士。唐朝時,國子監是設在京都的最高學府,下面有國子學、太學等七學,各學置博士為教授官。國子學是為高級官員子弟而設的。太學:這里指國子監。唐朝國子監相當于漢朝的太學,古時對官署的稱呼常有沿用前代舊稱的習慣。
[2]嬉:戲樂,游玩。隨:因循隨俗。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記·酷吏列傳》:“法令者,治之具。”畢:全部。張:指建立、確立。
[3]畯:通“俊”,才智出眾。
[4]率:都。庸:通“用”,采用、錄用。
[5]爬羅剔抉:意指仔細搜羅人才。爬羅:爬梳搜羅。剔抉:剔除挑選。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意指精心造就人才。
[6]有司:負有專責的部門及其官吏。
[7]六藝:指儒家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百家之編:指儒家經典以外各學派的著作。《漢書·藝文志》把儒家經典列入《六藝略》中,另外在《諸子略》中著錄先秦至漢初各學派的著作:“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派興起,著書立說,故有“百家爭鳴”之稱。
[8]纂:編集。纂言者,指言論集、理論著作。
[9]膏油:油脂,指燈燭。晷(guǐ軌):日影。恒:經常。兀(wù誤)兀:辛勤不懈的樣子。窮:終、盡。
[10]異端:儒家稱儒家以外的學說、學派為異端。《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焦循補疏:“異端者,各為一端,彼此互異。”攘(rǎng壤):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創始人,這里借指道家。
[11]苴(jū居):鞋底中墊的草,這里作動詞用,是填補的意思。罅(xià下):裂縫。皇:大。幽:深。眇:微小。
[12]緒:前人留下的事業,這里指儒家的道統。韓愈《原道》認為,儒家之道從堯舜傳到孔子、孟軻,以后就失傳了,而他以繼承這個傳統自居。
[13]英、華:都是花的意思,這里指文章中的精華。
[14]姚:姒(sì四):相傳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誥:《尚書·周書》中有《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篇。誥是古代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殷《盤》、《尚書》的《商誥》中有《盤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聱牙:形容不順口。《春秋》:魯國史書,記載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間史事,相傳經孔子整理刪定,敘述簡約而精確,往往一個字中寓有褒貶(表揚和批評)的意思。《左氏》:指《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魯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其鋪敘詳贍,富有文采,頗有夸張之處。《易》:《易經》,古代占卜用書,相傳周人所撰。通過八卦的變化來推算自然和人事規律。《詩》:《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保存西周及春秋前期詩歌三百零五篇。逮:及、到。《莊》:《莊子》,戰國時思想家莊周的著作。《騷》:《離騷》。戰國時大詩人屈原的長詩。太史:指漢代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也稱太史公,著《史記》。子云:漢代文學家揚雄,字子云。相如: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
[15]見信、見助:被信任、被幫助。“見”在動詞前表示被動。
[16]跋(bá拔):踩。躓(zhì至):絆。語出《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意思說,狼向前走就踩著頷下的懸肉(胡),后退就絆倒在尾巴上。形容進退都有困難。輒:常常。
[17]竄:竄逐,貶謫。南夷:韓愈于貞元十九年(803)授四門博士,次年轉監察御史,冬,上書論宮市之弊,觸怒德宗,被貶為連州陽山令。陽山在今廣東,故稱南夷。
[18]三年博士:韓愈在憲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國子博士。一說“三年”當作“三為”。韓愈此文為第三次博士時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rǒng茸):閑散。見:通“現”。表現,顯露。
[19]幾時:不時,不一定什么時候,也即隨時。[20]為:語助詞,表示疑問、反詰。
[21]吁(xū虛):嘆詞。
[22]杗(máng忙):屋梁:桷(jué覺):屋椽。欂櫨(bólú博盧):斗栱,柱頂上承托棟梁的方木。侏(zhū朱)儒:梁上短柱。椳(wēi威):門樞臼。闑(niè聶):門中央所豎的短木,在兩扇門相交處。扂(diàn店):門閂之類。楔(xiè屑):門兩旁長木柱。
[23]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蘭:龍蘭。以上四種都是名貴藥材。牛溲:牛尿,一說為車前草。馬勃:馬屁菌。以上兩種及“敗鼓之皮”都是賤價藥材。
[24]紆(yū迂)馀:委婉從容的樣子。妍:美。卓犖(luò落):突出,超群出眾。校(jiào較):比較。
[25]孟軻好辯:《孟子·滕文公下》載:孟子有好辯的名聲,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說:自己因為捍衛圣道,不得不展開辯論。轍(zhé哲):車輪痕跡。
[26]荀卿:即荀況,戰國后期時儒家大師,時人尊稱為卿。曾在齊國做祭酒,被人讒毀,逃到楚國。楚國春申君任他做蘭陵(今山東棗莊)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廢,死在蘭陵,著有《荀子》。
[27]離、絕:都是超越的意思。倫、類:都是“類”的意思,指一般人。
[28]繇:通“由”。
[29]靡:浪費,消耗。廩(lǐn凜):糧倉。
[30]踵(zhǒng腫):腳后跟,這里是跟隨的意思。促促:拘謹局促的樣子。一說當作“役役”,指勞苦。窺:從小孔、縫隙或隱僻處察看。陳編:古舊的書籍。
[31]財賄:財物,這里指俸祿。班資:等級、資格。亡:通“無”。
[32]庳(bēi卑):通“卑”,低。前人:指職位在自己前列的人。
[33]瑕(xiá俠):玉石上的斑點。
[34]疵(cī雌):病。瑕疵,比喻人的缺點。如上文所說“不公”、“不明”。
[35]杙(yì亦):小木樁。楹(yíng盈):柱子。訾(zǐ紫):毀謗非議。
[36]昌陽:昌蒲。藥材名,相傳久服可以長壽。
[37]豨(xī希)苓:又名豬苓,利尿藥。這句意思說: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應計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該埋怨主管官員的任使有什么問題。
進學解賞析
韓愈《進學解》,舊說作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韓愈四十六歲,在長安任國子學博士,教授生徒。進學,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解,解說,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勸學、生徒質問、先生再予解答,故名《進學解》;實際上是感嘆不遇、自抒憤懣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國子先生勉勵生徒的話。大意謂方今圣主賢臣,勵精圖治,注意選拔和造就人才。故諸生只須在“業”和“行”兩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錄用,無須擔憂用人部門的不明不公。“業”指學業,讀書、作文都屬于“業”。“行”指為人行事,所謂“立言”即發表重要見解也屬于“行”。韓愈認為這二者是主觀修養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嘆自己少年時學習的勁頭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歲大了,便不如少時了;痛心地說:“嗚呼余乎!其無知乎!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可見他始終念念不忘學業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義,認為這樣做了,便雖死猶生。還說“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須認真思考。可見《進學解》中關于“業”和“行”的教誨都不是泛泛之語,而確是韓愈所執著的立身處世之大端。
第二段是生徒對上述教誨提出質問。大意謂先生的“業”、“行”均很有成就,卻遭際坎坷,則業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說先生為學非常勤勉,六經諸子無不熟讀精研,敘事之文必記其要略,論說之文必究其深義,夜以繼日,孜孜不倦;次說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瀾,大有功于儒道;再說先生博取先秦西漢諸家文字之長,寫作古文已得心應手;最后說先生敢作敢為,通曉治道,為人處事,可謂有成。這四個方面,一、三相當于“業”,二、四相當于“行”。驗之韓愈其他詩文,可知這里生徒所說實際上是韓愈的自我評價。以學而言,他曾說自己“究窮于經傳史記百家之說”,“凡自唐虞以來,編簡所存……奇辭奧旨,靡不通達”(《上兵部李侍郎書》),并能窮究奧妙,達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書自傳道,不仗史筆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許,欲以古文明道,傳世不朽。以捍衛儒道而言,他說道統久已不傳,即使荀子、揚雄也還有小疵,隱然以上繼孟子、振興儒學自期(見《原道》等文)。以為人行事而言,他自稱“矯矯亢亢,惡圓喜方,羞為奸欺,不忍害傷” (《送窮文》),即堅持原則,正直不茍;又頗自負其政治才干,青年時便說己潛究天下形勢得失,欲進之于君相(見《答崔立之書》)。這些評價,雖有的受到后人譏評,如有人批評他儒道不純,但大體說來,他在這幾方面確實都相當有成績。可是其遭遇并不順遂。下文生徒所說“跋前躓后,動輒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狀。他青年時本以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經四次進士試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調試,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鎮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歲時才被授以四門博士(其地位低于國子博士)之職。次年為監察御史,同年冬即貶為連州陽山(今屬廣東)縣令。三年后始召回長安,任國子博士。當時憲宗新即位,討平夏州、劍南藩鎮叛亂,顯示出中興氣象。可是韓愈并未能展其懷抱,卻困于讒方誹謗,次年即不得不要求離開長安,到洛陽任東都的國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縣令、尚書省職方員外郎之職,至元和七年四十五歲時又因事黜為國子博士。生徒所謂“三為博士,冗不見治”,即指一為四門博士、兩為國子博士而言。冗,閑散之意。博士被視為閑官。不見治,不能表現其治政之才。“頭童齒豁”,也是真實情況的寫照。韓愈早衰,三十五歲時已自嘆齒落發白,作《進學解》時更已發禿力羸,只剩下十來個牙齒在那里搖搖欲墜了。仕途失意和體力衰退,使他憤慨而悲哀。生徒的這一大段話,其實正是他“不平而鳴”,借以一吐其胸中塊壘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話。先以工匠、醫師為喻,說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錄用。次說孟軻、荀況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則自己被投閑置散,也沒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說若還不知止足,不自量力,豈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嗎?這里說自己“學雖勤而不繇其統”云云,顯然不是韓愈的由衷之言,實際上是反語泄憤。“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是說自己動輒遭受誹謗,而同時卻名聲益彰。這就更有諷刺意味了。這里所謂“名”,主要是指寫作和傳授“古文”的名聲。其《五箴·知名箴》就說過,由于自己文章寫得好,又好為人師(其實是宣傳“古文”理論),因而招致怨恨。《答劉正夫書》也說:“愈不幸獨有接后輩名,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韓愈就是因“奮不顧流俗”,作《師說》,教后學,而遭受謗言,不得不匆匆忙忙離開長安的。至于說孟、荀不遇云云,看來是歸之于運命,借以自慰;實際上也包含著對于古往今來此種不合理社會現象的憤慨。他看到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總是“賢者少,不肖者多”,而賢者總是坎坷不遇,甚至無以自存,不賢者卻“比肩青紫”,“志滿氣得”。他憤慨地問:“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見《與崔群書》)這正是封建時代比較正直的知識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貴的是韓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說:“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時,乃與天通。”(《送窮文》)決心堅持操守,寧可窮于當時,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聲名。
《進學解》表現了封建時代正直而有才華、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的苦悶,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具有典型意義,故而傳誦不絕。此外,第二段中談古文寫作一節,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論和文學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舉取法對象止于西漢,那是因東漢以后文章駢偶成分漸多,與古文家崇尚散體的主張不合之故。所舉除儒家經典外,尚有子書《莊子》、史書《史記》以及《楚辭》和司馬相如、揚雄的賦、雜文等。這數家作品往往雄深宏偉,奇崛不凡,韓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稱屈原、孟軻、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書》)。這與古文運動前期某些論者片面地將“道”與文學的審美特性對立起來,以至鄙視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進學解》以問答形式抒發不遇之感,此種寫法古已有之。西漢東方朔作《答客難》,揚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繼作者甚多。但《進學解》仍能給人以新鮮感。這與它善于出沒變化有關。如第二段先大段鋪寫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數語寫其不遇之狀,語氣強烈。其間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轉折,而全段總的氣勢是酣暢淋漓的。第三段則平和謙退,似乎火氣消盡;而細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無奈、憤懣、嘲諷種種情緒包孕其中,其文氣與第二段形成對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諧趣。如先生諄諄教誨,態度莊重,而生徒卻以嬉笑對之;先生為說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貶抑,甚至自稱盜竊陳編。這些地方見出先生實處于被動,而具有滑稽意味。總之,全文結構雖簡單,但其內在的氣勢、意趣卻多變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鮮,又與其語言的形象、新穎有關。如以“口不絕吟”、“手不停披”狀先生之勤學,以“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形容其碌碌無為,以“爬羅剔抉,刮垢磨光”寫選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為具體,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機杼。至于“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俱收并蓄”、“投閑置散”等詞語,既富于獨創性,又貼切凝練,今天都已成為常用成語。又如“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將豐富的人生體驗提煉為短句,發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長的文章中,此類具有獨創性的語句卻如此之多,實在使人不能不驚嘆作者在文學語言方面的創造能力。此外,本文文體系沿襲揚雄《解嘲》,采押韻的賦體,又大量使用整齊排比的句式,讀來聲韻鏗鏘,瑯瑯上口,也增加了其藝術的魅力。
進學解解析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假托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文中通過學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學習、捍衛儒道以及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有力地襯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按本文“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語,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驗結晶;從“沉浸醲郁”到“同工異曲”一段,生動表現出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并蓄的態度。韓愈作為散文家,也很推重漢代揚雄的辭賦。本文的寫作即有所借鑒于揚雄的《解嘲》、《解難》等篇,辭采豐富,音節鏗鏘、對偶工切,允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應說是韓愈特創的散文賦,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的前驅。文中有許多創造性的語句,后代沿用為成語。“動輒得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n xué jiě
進學解
guó zǐ xiān shēng chén rù tài xué, zhāo zhū shēng lì guǎn xià, huì zhī yuē:" yè jīng yú qín, huāng yú xī xíng chéng yú sāi, huǐ yú suí.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fāng jīn shèng xián xiàng féng, zhì jù bì zhāng.
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
bá qù xiōng xié, dēng chóng jùn liáng.
拔去兇邪,登崇畯良。
zhàn xiǎo shàn zhě lǜ yǐ lù, míng yī yì zhě wú bù yōng.
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pá luó tī jué, guā gòu mó guāng.
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gài yǒu xìng ér huò xuǎn, shú yún duō ér bù yáng? zhū shēng yè huàn bù néng jīng, wú huàn yǒu sī zhī bù míng xíng huàn bù néng chéng, wú huàn yǒu sī zhī bù gōng.
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 yán wèi jì, yǒu xiào yú liè zhě yuē:" xiān shēng qī yú zāi! dì zǐ shì xiān shēng, yú zī yǒu nián yǐ.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
xiān shēng kǒu bù jué yín yú liù yì zhī wén, shǒu bù tíng pī yú bǎi jiā zhī biān.
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jì shì zhě bì tí qí yào, zuǎn yán zhě bì gōu qí xuán.
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tān duō wù dé, xì dà bù juān.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fén gào yóu yǐ jì guǐ, héng wù wù yǐ qióng nián.
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xiān shēng zhī yè, kě wèi qín yǐ.
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dǐ pái yì duān, rǎng chì fó lǎo.
觝排異端,攘斥佛老。
bǔ jū xià lòu, zhāng huáng yōu miǎo.
補苴罅漏,張皇幽眇。
xún zhuì xù zhī máng máng, dú páng sōu ér yuǎn shào.
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
zhàng bǎi chuān ér dōng zhī, huí kuáng lán yú jì dào.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xiān shēng zhī yú rú, kě wèi yǒu láo yǐ.
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
chén jìn nóng yù, hán yīng jǔ huá, zuò wéi wén zhāng, qí shū mǎn jiā.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shàng guī yáo sì, hún hún wú yá zhōu gào yīn pán, jí qū áo yá chūn qiū jǐn yán, zuǒ shì fú kuā yì qí ér fǎ, shī zhèng ér pā xià dǎi zhuāng sāo, tài shǐ suǒ lù zi yún, xiàng rú, tóng gōng yì qǔ.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xiān shēng zhī yú wén, kě wèi hóng qí zhōng ér sì qí wài yǐ.
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shǎo shǐ zhī xué, yǒng yú gǎn wéi zhǎng tōng yú fāng, zuǒ yòu jù yí.
少始知學,勇于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具宜。
xiān shēng zhī yú wéi rén, kě wèi chéng yǐ.
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
rán ér gōng bú jiàn xìn yú rén, sī bú jiàn zhù yú yǒu.
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
bá qián zhì hòu, dòng zhé dé jiù.
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zàn wèi yù shǐ, suì cuàn nán yí.
暫為御史,遂竄南夷。
sān nián bó shì, rǒng bú jiàn zhì.
三年博士,冗不見治。
mìng yǔ chóu móu, qǔ bài jǐ shí.
命與仇謀,取敗幾時。
dōng nuǎn ér ér hào hán, nián fēng ér qī tí jī.
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tóu tóng chǐ huò, jìng sǐ hé bì.
頭童齒豁,竟死何裨。
bù zhī lǜ cǐ, ér fǎn jiào rén wéi?" xiān shēng yuē:" xū, zi lái qián! fū dà mù wèi máng, xì mù wèi jué, bó lú zhū rú, wēi niè diàn xiē, gè dé qí yí, shī yǐ chéng shì zhě, jiàng shì zhī gōng yě.
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yù zhá dān shā, chì jiàn qīng zhī, niú sōu mǎ bó, bài gǔ zhī pí, jù shōu bìng xù, dài yòng wú yí zhě, yī shī zhī liáng yě.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dēng míng xuǎn gōng, zá jìn qiǎo zhuō, yū yú wèi yán, zhuō luò wèi jié, jiào duǎn liáng cháng, wéi qì shì shì zhě, zǎi xiàng zhī fāng yě.
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馀為妍,卓犖為杰,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
xī zhě mèng kē hǎo biàn, kǒng dào yǐ míng, zhé huán tiān xià, zú lǎo yú xíng.
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于行。
xún qīng shǒu zhèng, dà lùn shì hóng, táo chán yú chǔ, fèi sǐ lán líng.
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于楚,廢死蘭陵。
shì èr rú zhě, tǔ cí wèi jīng, jǔ zú wèi fǎ, jué lèi lí lún, yōu rù shèng yù, qí yù yú shì hé rú yě? jīn xiān shēng xué suī qín ér bù yáo qí tǒng, yán suī duō ér bú yào qí zhōng, wén suī qí ér bù jì yú yòng, xíng suī xiū ér bù xiǎn yú zhòng.
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
yóu qiě yuè fèi fèng qián, suì mí lǐn sù zi bù zhī gēng, fù bù zhī zhī chéng mǎ cóng tú, ān zuò ér shí.
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
zhǒng cháng tú zhī yì yì, kuī chén biān yǐ dào qiè.
踵常途之役役,窺陳編以盜竊。
rán ér shèng zhǔ bù jiā zhū, zǎi chén bú jiàn chì, zī fēi qí xìng yú? dòng ér dé bàng, míng yì suí zhī.
然而圣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
tóu xián zhì sàn, nǎi fēn zhī yí.
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ruò fú shāng cái huì zhī yǒu wáng, jì bān zī zhī chóng bì, wàng jǐ liàng zhī suǒ chēng, zhǐ qián rén zhī xiá cī, shì suǒ wèi jí jiàng shì zhī bù yǐ yì wèi yíng, ér zī yī shī yǐ chāng yáng yǐn nián, yù jìn qí xī líng yě.
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動輒得咎”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