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榜渡烏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催榜渡烏江”全詩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作者簡介(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馬詩二十三首·其十注釋
⑴烏江:一作“江東”。王琦注:“《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駿馬名騅,常騎之。項王直夜潰圍南出,馳走至東城,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項王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乘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自刎而死。”⑵君王:一作“吾王”。
馬詩二十三首·其十賞析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這兩句,寫的是兵敗后的項羽把烏騅送與他人,而烏騅馬卻依戀故主,故而“泣向風。”這兩句給全詩籠上了一層悲涼的色彩。自古以來,一直是駿馬配英雄,但項羽此時已經是英雄末路,因而他才要將烏騅馬送人。這就說明了英雄與駿馬也始終不能長久相伴。“泣向風”既寫出了烏騅馬對故主的眷戀,也寫出了對項羽英雄末路的境遇的悲憐。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這兩句表達了對烏騅馬今后狀況的同情。是作者代替馬說出辛酸的話,充滿著無限悲情。英雄已逝,烏騅馬失去了知己,充滿無處依托的迷茫。而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身的寫照呢。李賀一直自詡為“唐諸王孫”,覺得自己應當擔當起護國安民的重任,而且,他十分聰慧,少年得志,自負甚高,但科舉和仕途卻十分坎坷,得不到重用。這是用擬物的手法寫人,實際也是寫他自己。作者有如烏騅馬的才華,但卻苦于沒有像項羽這樣的英雄來發現自己,重用自己。作者是英雄,卻找不到能重用自己的明主,表達了李賀自身懷才不遇的悲憤感。
“催榜渡烏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ǎ shī èr shí sān shǒu qí shí
馬詩二十三首·其十
cuī bǎng dù wū jiāng, shén zhuī qì xiàng fēng.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
jūn wáng jīn jiě jiàn, hé chǔ zhú yīng xióng?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催榜渡烏江”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三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