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匡天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匡天下”全詩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
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
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
弗謝,入閨。
久之,越石父請絕。
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
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
夫問其故。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損。
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
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作者簡介(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管晏列傳翻譯及注釋
翻譯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戰敗逃跑,但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為我而死,我被關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會為小節而羞,卻會因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此后過了百余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于節約儉仆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于各國諸侯。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么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駕車,頭上遮著大傘,揮動著鞭子趕著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離婚,車夫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齊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從此以后,車夫就謙虛恭謹起來。晏子發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夫也如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和《晏子春秋》,這些書上說的太詳細了!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編寫了他們的合傳。至于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尸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然后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于晏子直言進諫,敢于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向往的啊!
注釋
1、匡:糾正、匡正。
2、事:為......服務。
3、進:推薦。
4、九:多次。
5、賈:做生意、做買賣。
6、召忽:人名。
管晏列傳賞析
這是管仲、晏嬰兩位大政治家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作者對他們采取了贊美和褒揚的態度。管仲相齊,憑借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他善于“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輔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節儉力行,嚴于律己,三世顯名于諸候。二人雖隔百余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合傳為一。
本文通過鮑叔和晏子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賢才的問題。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并推薦給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才能。晏子貴為國相,卻以石父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個地位卑賤的車夫,只要知過自改,便予以提拔,薦為大夫。司馬遷極力贊美鮑叔和晏子,正是慨嘆自己未遇解驂贖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贊語中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此實乃本傳之真意。
管晏列傳簡析
《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后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并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著重寫其同鮑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齊、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謀略,寫晏嬰則通過對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詳細敘述來突出其“賢”。
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比如對管、鮑之間的真摯友誼及晏子任用御者緣起的敘述極為詳細,而對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則一筆帶過。傳記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簡短議論與評價更是深化了對管、鮑二人的認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司馬遷自述寫作《管晏列傳》之緣由:“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指出雖然管仲的奢華與晏嬰的節儉形成鮮明對比,但是二人同為齊國杰出政治家,管仲輔佐桓公成就霸業,勛業彪炳,晏嬰協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績顯赫,一霸一治,澤被當代,垂范后世,二人雖隔百余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將二人合傳寫成《管晏列傳》。
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成為五霸之一,晏嬰輔佐齊靈公、莊公、景公,使齊“三世顯名于諸侯”。并在出使楚國后得到重要的關注。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記的軼事中,都分明貫穿了一個“知”字。管仲的“任政相齊”,是仗仰于鮑叔牙的知人善任;寫晏嬰的贖賢、薦賢,則更是他知人愛才,禮賢下士的必然結果。
管晏列傳藝術特點
抓住特點,勾勒概貌
管仲和晏嬰同為齊國名相,他們之間有幾個共同的特點:(1)任相時間長;(2)功績卓著(涉及內政、軍事、外交、經濟、用人諸方面);(3)均有著述,世人多所了解。為這樣的名相立傳,面對浩如煙海的材料,司馬遷首先采取了抓住特點勾勒概貌的寫法,給人們留下一個總的印象。 桓公以前,齊國國君昏庸,國力衰微。而“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見,齊國崛起始于桓公,而桓公之成為春秋一霸,又仰仗于“管仲之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形象而概括地說明了管仲的功績之大。創業難,守業更難。百余年后的晏嬰,在鞏固齊國國威過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此,司馬遷用了幾組形式整齊的排比句,從三方面作了介紹:“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言其節儉力行,嚴于律己;“其有朝,既順命;無道,即衡命”,言其以道為繩,謹慎行事。最后一言以蔽之,“三世顯于諸侯”,突出了晏子的功績。
精選典型,各有側重
寫管仲,作者從內政、外交兩方面著重寫他的“輔弼之才”。“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一節,寫他內政方面的治國才能。經濟為一國之命脈,齊國地域雖小,但管仲能因地制宜,利用在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魚、鹽事業,并調整物價,鑄造貨幣,發展工商業,推行寓兵于農,兵農合一的軍制改革,從而使齊國富強起來。齊國人口雖不多,但管仲看到,只要人心所向,眾志必能成城。所謂“與俗同好惡”,即是這種民本思想的體現。“善因禍而福,轉敗而為功”一節,則以三個典型事例寫其外交方面的政治策略。“襲蔡伐楚”一事,巧妙地變師出無名而為師出有名,變霸權的膨脹為正義的申張。“北征山戎”一事,救趙之危,并令其“修召公之政”,助鄰實為睦鄰,意為使燕永作齊之北方的屏障。“柯地盟會”一事,力勸桓公守約,意在取信諸侯,播揚齊國之威名。三個事例生動反映了管仲善于利用矛盾,權衡輕重,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變禍為福,轉敗為勝的遠見卓識和外交才能。 寫晏嬰,則通過兩件軼事著重寫其“用人之才”。贖越石父,宴為上客,寫其禮賢下士,虛懷若谷;薦御者為大夫,則寫其舉賢任能,不拘一格的膽識。這樣的典型事例不僅從一個側面突出晏嬰在齊國歷史上的功績,而且更生動地刻畫出這位賢相既有雄才大略又有謙恭謹慎的態度。
記言記行,相輔相成
“言為心聲”,司馬遷在刻畫人物形象過程中,還利用了人物對話或著述來作他們行為的佐證,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管仲著述中的一段話:“倉廩實而知禮節……令順民心。”揭示了管仲治理內政“取信于民”的指導思想。“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說明了管仲“取信于諸侯”的外交策略,哲理性強,耐人尋味。 為表現晏嬰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格,作者在“贖賢”一則軼事中,不僅寫了晏子“解左驂以贖之,載歸。”“攝衣冠而謝”的行動,更寫了晏子感人的言語:“嬰雖不仁,何子求絕之速也?”言行對照,一個不因位高而盛氣凌人,不因有恩而居功自傲,嚴于律己,胸懷恢宏的賢相形象躍然紙上。
襯托對比,形象突現
(1)用寫缺點來反襯優點。“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這好像是在批評管仲的奢侈生活,然經作者“齊人不以為侈”一筆勾回,反襯出管仲功勞之大,大到如此大興土木,鋪張浪費,而齊國的人都不認為他奢侈。這是因為他制定的政策能順應民心,從百姓的需要出發。(2)寫次要人物來襯托主要人物。寫晏子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窺見晏子和自己丈夫的情況,通過晏子和車夫的行動與態度的對比,更好地襯托出晏子的謙恭性格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再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從表面看,似乎是贊美鮑叔的知人之深,實際上是寫管仲不是一個貪小愚蠢、膽怯無能、寡廉鮮恥的人,而是一個不拘小節,能屈能伸,有遠大抱負的賢者。寫鮑叔是為了從側面寫管仲。另一方面,鮑叔能從大處著眼評價管仲,說明沒有鮑叔的慧眼識賢,就不可能有管仲后來的一番事業。管仲的非凡之功,得之于鮑叔的知人之明。作者這樣寫,不僅突出管鮑之交的可貴,而且寄托著知己難逢的感慨。
“一匡天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ǎn yàn liè zhuàn
管晏列傳
guǎn zhòng yí wú zhě, yǐng shàng rén yě.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shǎo shí cháng yǔ bào shū yá yóu, bào shū zhī qí xián.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guǎn zhòng pín kùn, cháng qī bào shū, bào shū zhōng shàn yù zhī, bù yǐ wéi yán.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yǐ ér bào shū shì qí gōng zǐ xiǎo bái, guǎn zhòng shì gōng zǐ jiū.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jí xiǎo bái lì wèi huán gōng, gōng zǐ jiū sǐ, guǎn zhòng qiú yān.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bào shū suì jìn guǎn zhòng.
鮑叔遂進管仲。
guǎn zhòng jì yòng, rèn zhèng yú qí, qí huán gōng yǐ bà, jiǔ hé zhū hóu, yī kuāng tiān xià, guǎn zhòng zhī móu yě.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guǎn zhòng yuē:" wú shǐ kùn shí, cháng yǔ bào shū jiǎ, fēn cái lì duō zì yǔ, bào shū bù yǐ wǒ wèi tān, zhī wǒ pín yě.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wú cháng wèi bào shū móu shì ér gèng qióng kùn, bào shū bù yǐ wǒ wèi yú, zhī shí yǒu lì bù lì yě.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wú cháng sān shì sān jiàn zhú yú jūn, bào shū bù yǐ wǒ wèi bù xiào, zhī wǒ bù yù shí.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
wú cháng sān zhàn sān zǒu, bào shū bù yǐ wǒ qiè, zhī wǒ yǒu lǎo mǔ yě.
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gōng zǐ jiū bài, zhào hū sǐ zhī, wú yōu qiú shòu rǔ, bào shū bù yǐ wǒ wèi wú chǐ, zhī wǒ bù xiū xiǎo jié ér chǐ gōng míng bù xiǎn yú tiān xià yě.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shēng wǒ zhě fù mǔ, zhī wǒ zhě bào zi yě.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
”
bào shū jì jìn guǎn zhòng, yǐ shēn xià zhī.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zǐ sūn shì lù yú qí, yǒu fēng yì zhě shí yú shì, cháng wéi míng dài fū.
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
tiān xià bù duō guǎn zhòng zhī xián ér duō bào shū néng zhī rén yě.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guǎn zhòng
管仲
jì rèn zhèng xiāng qí, yǐ qū qū zhī qí zài hǎi bīn, tōng huò jī cái, fù guó qiáng bīng, yǔ sú tóng hào è.
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gù qí chēng yuē:" 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shàng fú dù zé liù qīn gù.
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sì wéi bù zhāng, guó nǎi miè wáng.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xià lìng rú liú shuǐ zhī yuán, lìng shùn mín xīn.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 gù lùn bēi ér yì xíng.
”故論卑而易行。
sú zhī suǒ yù, yīn ér yǔ zhī sú zhī suǒ fǒu, yīn ér qù zhī.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qí wéi zhèng yě, shàn yīn huò ér wèi fú, zhuǎn bài ér wèi gōng.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guì qīng zhòng, shèn quán héng.
貴輕重,慎權衡。
huán gōng shí nù shǎo jī, nán xí cài, guǎn zhòng yīn ér fá chǔ, zé bāo máo bù rù gòng yú zhōu shì.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
huán gōng shí běi zhēng shān róng, ér guǎn zhòng yīn ér lìng yàn xiū zhào gōng zhī zhèng.
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yú kē zhī huì, huán gōng yù bèi cáo mò zhī yuē, guǎn zhòng yīn ér xìn zhī, zhū hóu yóu shì guī qí.
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gù yuē:" zhī yǔ zhī wèi qǔ, zhèng zhī bǎo yě.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
”
guǎn zhòng fù nǐ yú gōng shì, yǒu sān guī fǎn diàn, qí rén bù yǐ wéi chǐ.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guǎn zhòng zú, qí guó zūn qí zhèng, cháng qiáng yú zhū hóu.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hòu bǎi yú nián ér yǒu yàn zǐ yān.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yàn zǐ
晏子
yàn píng zhòng yīng zhě, lái zhī yí wéi rén yě.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shì qí líng gōng zhuāng gōng jǐng gōng, yǐ jié jiǎn lì xíng zhòng yú qí.
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
jì xiāng qí, shí bù zhòng ròu, qiè bù yī bó.
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qí zài cháo, jūn yǔ jí zhī, jí wēi yán yǔ bù jí zhī, jí wēi xíng.
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
guó yǒu dào, jí shùn mìng wú dào, jí héng mìng.
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
yǐ cǐ sān shì xiǎn míng yú zhū hóu.
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yuè shí fù xián, zài léi xiè zhōng.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
yàn zǐ chū, zāo zhī tú, jiě zuǒ cān shú zhī, zài guī.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
fú xiè, rù guī.
弗謝,入閨。
jiǔ zhī, yuè shí fù qǐng jué.
久之,越石父請絕。
yàn zǐ jù rán, shè yì guān xiè yuē:" yīng suī bù rén, miǎn zi yú sī hé zi qiú jué zhī sù yě?" shí fù yuē:" bù rán.
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wú wén jūn zǐ qū yú bù zhī jǐ ér xìn yú zhī jǐ zhě.
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fāng wú zài léi xiè zhōng, bǐ bù zhī wǒ yě.
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
fū zǐ jì yǐ gǎn wù ér shú wǒ, shì zhī jǐ zhī jǐ ér wú lǐ, gù bù rú zài léi xiè zhī zhōng.
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 yàn zǐ yú shì yán rù wèi shàng kè.
”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wèi qí xiāng, chū, qí yù zhī qī cóng mén xián ér kuī qí fū.
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
qí fū wèi xiāng yù, yōng dà gài, cè sì mǎ, yì qì yáng yáng shén zì de yě.
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jì ér guī, qí qī qǐng qù.
既而歸,其妻請去。
fū wèn qí gù.
夫問其故。
qī yuē:" yàn zǐ zhǎng bù mǎn liù chǐ, shēn xiāng qí guó, míng xiǎn zhū hóu.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jīn zhě qiè guān qí chū, zhì niàn shēn yǐ, cháng yǒu yǐ zì xià zhě.
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jīn zǐ cháng bā chǐ, nǎi wéi rén pū yù, rán zi zhī yì zì yǐ wéi zú, qiè shì yǐ qiú qù yě.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 qí hòu fū zì yì sǔn.
”其后夫自抑損。
yàn zǐ guài ér wèn zhī, yù yǐ shí duì.
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
yàn zǐ jiàn yǐ wéi dài fū.
晏子薦以為大夫。
tài shǐ gōng yuē: wú dú guǎn shì mù mín shān gāo chéng mǎ qīng zhòng jiǔ fǔ, jí yàn zǐ chūn qīu, xiáng zāi qí yán zhī yě.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jì jiàn qí zhù shū, yù guān qí xíng shì, gù cì qí chuán.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zhì qí shū, shì duō yǒu zhī, shì yǐ bù lùn, lùn qí yì shì.
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guǎn zhòng shì suǒ wèi xián chén, rán kǒng zǐ xiǎo zhī.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qǐ yǐ wéi zhōu dào shuāi wēi, huán gōng jì xián, ér bù miǎn zhī zhì wáng, nǎi chēng bà zāi? yǔ yuē" jiāng shùn qí měi, kuāng jiù qí è, gù shàng xià néng xiāng qīn yě".
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qǐ guǎn zhòng zhī wèi hū?
豈管仲之謂乎?
fāng yàn zǐ fú zhuāng gōng shī kū zhī, chéng lǐ rán hòu qù, qǐ suǒ wèi" jiàn yì bù wéi wú yǒng" zhě xié? zhì qí jiàn shuō, fàn jūn zhī yán, cǐ suǒ wèi" jìn sī jìn zhōng, tuì sī bǔ guò" zhě zāi! jiǎ lìng yàn zǐ ér zài, yú suī wèi zhī zhí biān, suǒ xīn mù yān.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一匡天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