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試仰首一鳴號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全詩
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于天不難也。
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無高山大陵曠途絕險為之關隔也,然其窮涸,不能自致乎水,為獱獺之笑者,蓋十八九矣。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然是物也,負其異於眾也,且曰:“爛死于沙泥,吾寧樂之;若俯首貼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
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當其前矣,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鳴號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實有類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說焉。
閣下其亦憐察之。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應科目時與人書翻譯及注釋
翻譯
某月某日,韓愈再拜(書信用語,表示自謙):天池的邊上,大江的水邊,傳說: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魚類水獸等動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風喚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尋常所見的那種形狀,不用廣闊險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沒有水的時候,不能自己造出水來。它們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獺(一般的水獸)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憐它們的窘境而把它們運輸轉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是這種怪物,報負和一般東西不同,它會說:“就算爛死在沙泥里,我也高興。如果俯首帖耳,搖尾乞憐,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幫它的人遇到他們,熟視無睹,就像沒看見一般。他的死活,我們也無從知道了。
如今又有一個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試著抬頭鳴叫一聲(因為有能力的人已經對他們習慣而視而不見了),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憐它的窘境,而忘記了舉手之勞,把它轉移到水里邊?別人可憐它,是它的命。別人不可憐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還鳴號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韓愈)如今確實有點類似于它,所以不顧自己的淺陋,而寫下這些話,希望閣下您垂憐并理解我!
注釋
(1)本文為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韓愈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寫給別人的求薦信。
(2)濆(fén):水邊。
(3)常鱗凡介 ( cháng lín fán jiè ): 解釋 一般的魚類、貝類。比喻平凡的人。
(4)品匯匹儔:指同一類東西。
(5)獱(biān)獺:水獺,半水棲動物。
(6)於(yú):多作為介詞,是古漢語中用的很多的虛詞,“于”、“於”多數情況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
(7)庸詎:通假字通“豈,怎么,何以”。
(8)忘:通假字通“無,沒有”。
應科目時與人書簡析
《應科目時與人書》作于貞元九年(公元793)。韓愈,進士出身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寫給別人的信。目的是希望別人能幫他做些宣傳,擴大自己的聲譽。文章通過生動貼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處境、心理狀態、要求和對方的身份作用具體而細微地表達出來。全文氣勢充沛,富于變化;分寸掌握得好。應科目時與人書創作背景
韓愈,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寫給別人的求薦信,故名“應科目時與人書”。“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ng kē mù shí yú rén shū
應科目時與人書
yuè rì, yù zài bài: tiān dì zhī bīn, dà jiāng zhī fén, yǒu guài wù yān, gài fēi cháng lín fán jiè zhī pǐn pǐ chóu yě.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濱,大江之濆,有怪物焉,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匹儔也。
qí dé shuǐ, biàn huà fēng yǔ, shàng xià yú tiān bù nán yě.
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于天不難也。
qí bù jí shuǐ, gài xún cháng chǐ cùn zhī jiān ěr, wú gāo shān dà líng kuàng tú jué xiǎn wèi zhī guān gé yě, rán qí qióng hé, bù néng zì zhì hū shuǐ, wèi pín tǎ zhī xiào zhě, gài shí bā jiǔ yǐ.
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無高山大陵曠途絕險為之關隔也,然其窮涸,不能自致乎水,為獱獺之笑者,蓋十八九矣。
rú yǒu lì zhě, āi qí qióng ér yùn zhuàn zhī, gài yī jǔ shǒu yī tóu zú zhī láo yě.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rán shì wù yě, fù qí yì yú zhòng yě, qiě yuē:" làn sǐ yú shā ní, wú níng lè zhī ruò fǔ shǒu tiē ěr, yáo wěi ér qǐ lián zhě, fēi wǒ zhī zhì yě.
然是物也,負其異於眾也,且曰:“爛死于沙泥,吾寧樂之;若俯首貼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shì yǐ yǒu lì zhě yù zhī, shú shì zhī ruò wú dǔ yě.
”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
qí sǐ qí shēng, gù bù kě zhī yě.
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jīn yòu yǒu yǒu lì zhě dāng qí qián yǐ, liáo shì yǎng shǒu yī míng hào yān, yōng jù zhī yǒu lì zhě bù āi qí qióng ér wàng yī jǔ shǒu, yī tóu zú zhī láo, ér zhuǎn zhī qīng bō hū? qí āi zhī, mìng yě qí bù āi zhī, mìng yě zhī qí zài mìng, ér qiě míng hào zhī zhě, yì mìng yě.
今又有有力者當其前矣,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鳴號之者,亦命也。
yù jīn zhě, shí yǒu lèi yú shì, shì yǐ wàng qí shū yú zhī zuì, ér yǒu shì shuō yān.
愈今者,實有類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說焉。
gé xià qí yì lián chá zhī.
閣下其亦憐察之。
“聊試仰首一鳴號焉”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