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全詩
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
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翻譯及注釋
翻譯
燕趙一帶自古就稱說多有慷慨重義、悲壯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參加進士考試,接連幾次未被主考官錄取而不得志,懷抱著杰出的才能,心情憂郁地想去燕趙地區(謀職)。我料知他此去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董生努力吧!
像你這樣不走運,即使一般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同情愛惜你的,更何況燕趙一帶豪杰之士的仰慕仁義是出自他們的本性呢!然而我曾聽說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過你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為你的這次前往而產生一些感想。請替我憑吊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還有像過去的屠狗者一類的埋沒在草野的志士嗎?替我向他們致意說:“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當政,可以出來做官(為國家效力)了!”
注釋
1.燕、趙:借指的河北一帶。
2.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壯的歌聲抒發內心悲憤的人,多指有抱負而不得施展的人。
3.有司:這里是指禮部主管考試的官。
4.利器:銳利的武器,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5.郁郁適茲土:憂郁地到那個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趙地區謀職。適,到……去。茲,這。茲土,指燕趙之地,當時受地方割據勢力統治。
6.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賞識和重用。
7.夫以子之不遇時:像你這樣不走運的人。
8.慕義強(qiǎng)仁者: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
9.矧(shěn):何況。
10.出乎其性:(仰慕正義)來自他們的本性。這句意思是,燕趙之士由于有這樣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1.風俗與化移易:風俗隨著教化而改變。與,跟隨。易,改變。
12.吾惡(wū)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風氣跟古時說得有什么不同呢?惡,怎么。
13.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憑你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測驗、判斷。
14.望諸君:即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后因政治失意,離燕至趙,趙封他為望諸君。望諸,古澤名,在河南東北部,又稱“孟諸”。
15.屠狗者:凡指高漸離一類埋沒在草野的志士。高漸離,荊軻的朋友,他的職業是屠狗。荊軻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敗后被殺。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戰國時燕國有以屠狗為業的義士,這里泛指隱于市廛暫不得志的俠義之士。
16.謝:告訴。
17.出而仕:出來做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賞析
從文章的題目看,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應是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別贈序,但細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當時的河北是藩鎮割據的地方,韓愈堅決主張削藩平鎮,實現唐王朝的統一。因而在他看來,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鎮,那就是“從賊”,必須鳴鼓而攻之。
其二,韓愈為了實現唐王朝的統一,很希望朝廷能夠招攬人才,但在這一點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許多詩文中,都替自己與他人抒發過懷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詩,也是為董邵南寫的,詩中小序有這樣的語句:“縣人董生邵南隱居行義于其中,刺史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全詩在贊揚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一段時間,大約不安于“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狀,終于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對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韓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臨行之前,韓愈要送一篇序文給他。但這樣的序文是很難措辭的。贊成他去嗎?固然如此,因對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贊成,則違背了韓愈自己的政治主張;阻止他去嗎?說明那是“從賊”,那就是變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別,也不合“贈序”的要求,更何況對于“懷抱利器”的董生去求發展(藩鎮名義上還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對意見,畢竟是說不通的,作者畢竟對董生懷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來,這篇“贈序”實在是難以下筆了。
但韓愈畢竟是文章大家,倡導“惟陳言之務去”的他,寫文章常常因難見巧,以巧取勝。這篇贈序的構思、用語就頗為精巧。
文章一上來就先贊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著即敘述董生“懷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這很有點為董生預賀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說: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爭取吧!除此外,作者還深入一層:像你這樣懷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義強仁”的人都會愛惜的,何況那些“仁義出乎其性”的“燕趙之士”呢?又將河北贊美一通,為董生賀。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確找對了!
這其實都是些反話,所謂的“心否而詞唯”。
作者在贊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一個“古”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稱”云云,即歷史上如何如何。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那呢?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后文用一個“然”突轉,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實,現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為了襯“今”,為下文寫“今”蓄勢。
如今之燕趙是不是還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確否定,而是提了一個原則:“風俗與化移易”。既然是“風俗與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鎮“化”了好多年,其風俗怎么能不變呢?既然變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當時的藩鎮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杰為謀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的重用。果如此,豈不證明了“今”之燕趙“不異于古所云”了嗎?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說“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說“感慨悲歌”的“燕趙之士”“仁義出乎其性”。預言董生與“仁義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這是褒獎董生的話,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筆: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風俗與化移易”的藩鎮們相合,那只能證明你已經喪失了“仁義”。前面的“揚”是為了后面的“抑”。“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與其說是卜燕趙,毋寧說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確與錯誤,使語氣婉轉,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處當為“好自為之”講,勉其不可“從賊”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國大將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的故事,來暗示董生。“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系。還進一步照應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就勸其入朝廷效忠。連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勸他入朝,則對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之舉所抱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開頭就預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雖懷疑燕趙的風俗可能變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還是要送他去;結尾托他去吊望諸君之墓、勸諭燕趙之士歸順朝廷,仍然是送他去。總之,的確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筆墨之外。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創作背景
韓愈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別贈序。
“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dǒng shào nán yóu hé běi xù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yān zhào gǔ chèn duō gǎn kǎi bēi gē zhī shì.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dǒng shēng jǔ jìn shì, lǚ bù dé zhì yú yǒu sī, huái bào lì qì, yù yù shì zī tǔ.
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
wú zhī qí bì yǒu hé yě.
吾知其必有合也。
dǒng shēng miǎn hū zāi! fū yǐ zi zhī bù yù shí, gǒu mù yì qiáng rén zhě jiē ài xī yān.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
shěn yān zhào zhī shì chū hū qí xìng zhě zāi! rán wú cháng wén fēng sú yǔ huà yí yì, wú è zhī qí jīn bù yì yú gǔ suǒ yún xié? liáo yǐ wú zi zhī xíng bǔ zhī yě.
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dǒng shēng miǎn hū zāi! wú yīn zǐ yǒu suǒ gǎn yǐ.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wèi wǒ diào wàng zhū jūn zhī mù, ér guān yú qí shì, fù yǒu xī shí tú gǒu zhě hū? wèi wǒ xiè yuē:" míng tiān zǐ zài shàng, kě yǐ chū ér shì yǐ.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
“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