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阜突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堆阜突怒”全詩
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咸無得焉。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于是乎在。
永州實惟九疑之麓。
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
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蛇虺之所蟠,貍鼠之所游。
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
望其地,且異之。
始命芟其蕪,行其涂。
積之丘如,蠲之瀏如。
既焚既釃,奇勢迭出。
清濁辨質,美惡異位。
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余。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
乃作棟宇,以為觀游。
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于堂廡之下。
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
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于譙門之內。
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
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
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
”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壁,編以為二千石楷法。
作者簡介(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翻譯及注釋
翻譯
如果打算在城邑營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須運載山石,開鑿山澗溝壑,逾越險阻,耗盡人力,才可能辦到。可是要想有那種天造地設的景致,則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費民力,順應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這種在過去很難辦到的事情,如今在這里出現了。
永州在九嶷山麓,最初在這里測量規劃的人,也曾環繞著山麓建起了城市。這里有山石,卻被茂密的草叢遮蔽著;這里有清泉,卻埋藏在污泥之下,成了毒蛇盤踞,貍鼠出沒有地方。嘉樹和惡木,鮮花與毒草,混雜一處,競相瘋長。因此被稱為荒涼的地方。
韋公來到永州,過了一個月,州政大治,沒有多少事情。望著這塊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讓人鏟除荒草,挖去污泥。鏟下來的草堆積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瑩清澈。燒掉了雜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致層出不窮。清秀和污濁分開了,美景代替了荒涼。看那樹木,則清秀挺拔,枝葉舒展;看那湖水,則微波蕩漾, 曲折縈回。怪石森然繁密,環繞四周。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臥倒。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聳。于是在此建造廳堂,作為觀賞游玩的地方。所有的怪石無不適應地形地勢,獻技于堂廡之下。新堂的外邊,高原和山連接,林木覆蓋的山腳懸崖,穿插交錯,或隱或現。綠色的原野從近處伸向遠方,跟碧藍的天空連成了一體。這一切,都匯集在門樓之內。
新堂蓋好后,使君便邀請客人前來參觀,接著又設宴娛樂。有的邊贊譽,邊祝賀說:“看到您修建這新堂,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隨著地勢開辟出勝景,難道不就是想順著當地的風俗來形成教化嗎?您鏟除惡木毒草而保留嘉樹鮮花,難道不就是想鏟除兇暴而保護仁者嗎?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難道不就是想除去貪污而提倡廉潔嗎?您登臨高處而縱目遠望,難道不就是想讓每個家庭都安定和富饒嗎?既然這樣,那么建這個新堂難道僅僅是為了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為了觀賞山巒、原野和樹林的景色嗎?該是希望繼使君后治理這個州的人,能夠通過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宗元請求把這篇記文鐫刻在石板上,嵌在墻里,編入書中,作為刺史的楷模法式。
注釋
[1]此文鈔本甚多,標點、文字均有出入,茲依王力校訂為準。韋使君:韋宙,公元812、813年(元和七、八年)間任永州刺史。
[2]穹谷:深谷。嵁(kān刊)巖:峭壁。淵池:深地。
[3]輦(niǎn捻):人推或拉的車,這里用如動詞,用車裝載的意思。
[4]溝:這里用如動詞,溝通,開鑿的意思。
[5]陵絕:超越。
[6]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內。
[7]度(duó奪):量度,這里有勘測規劃的意思。
[8]翳(yì益):遮蔽。 奧草:深草。
[9]涂:污泥。
[10]蛇虺(huí悔):一種毒蛇。蟠:盤屈而伏。
[11]葩(pā趴):花。卉(huì會):草。
[12]理:治理。
[13]芟:割除。蕪:荒草。
[14]行:流通,流動。這里是疏導的意思。
[15]蠲(juān捐):清潔,使動用法。瀏如:水清澈的樣子。
[16]釃(shī詩):疏導。
[17]蓄:指積蓄的湖水。
[18]溶漾:水動蕩的樣子。紆(yū迂)余:曲折縈繞。
[19]]四隅:這里指四方。
[20]竅穴:這里指山洞。逶邃(suì遂)曲折深遠。
[21]棟宇:堂屋。
[22]廡(wǔ舞):堂下四周的屋子。
[23]間廁:參加,這里是交錯的意思。
[24]邇:近。
[25]譙(qiáo橋)門:古代建筑在門樓上用以了望的樓。
[26]延:邀請。
[27]擇:應作“釋”,舍棄。
[28]曉:據另本,曉應作“饒”,富裕。
[29]措:放置。這里是嵌置的意思。
[30]編:指編入書籍。二千石:漢代郡守的俸祿為二千石,后來習慣也稱州郡一級的長官為二千石,這里指州刺史。結句一作“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屋漏,以為二千石楷法。”(見《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屋漏:西北隅之謂也。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鑒賞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記述了韋使君修建新堂的過程和前后的深刻變化,贊頌了他居高望遠,順應民情,鏟除殘暴,廢除貪污,保護賢良和富民的政策。這些過譽之詞實則表現了柳宗元對如何作好一方官員的看法,寓示了在被貶謫的困苦中他仍然堅持政治改革的主張和理想,表現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本文先由反面設喻,導入本題;中段重在寫景,末段重在頌人。寫景詳明,處處為下文伏筆;頌人汩汩濤濤,層層推進,句句與上文呼應,前后渾為一體。文章立意新穎,結構嚴密。文中穿插賦體(駢散互見),極力鋪陳,著力渲染,文如行云流水,辭采清麗,畫面鮮明,語言灑脫,音韻優美,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優秀散文。金圣嘆評論此文:“奇特在起筆,斗地作二反一落,如槎椏怪樹,不是常觀”。論議部分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政治觀點。更是難能可貴,文如其人,作者本人也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文章分為三段。在第一段中,作者間接表述了對永州奇異風光的深刻印象。生長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的柳宗元,認為在城郊之中很難出現那種峭壁深谷的奇異景觀,如果用人工修造出來,則“疲極人力”。大概柳氏在長安見過這樣的人工勝景,而深知其耗費之巨。永州的奇景,自然而成,令他感嘆,“昔之所難,今于是乎在”。這個起段,是全篇拓展文意的基礎。段中的幾個短句,如:“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讀來簡潔精煉,表現出作者運用文字的工力。
下一段,作者簡略描摹出永州州治所在的自然景觀:“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貍鼠之所游。”
唐朝時的永州,轄地包括了現在湘、桂兩省的交界地區,為零陵(約當今湖南零陵、東安)、祁陽(約當今湖南祁陽、祁東)、湘源(約當今廣西湘源)三個縣。永州府所在地是零陵,正在九嶷山西北麓。這一帶是丘陵山區,氣候溫和濕潤,唐朝時尚是人煙稀少、荒涼冷僻的未開化地區,草石相雜,水土交融,蟲獸盤桓,自然景色十分秀麗。但當時之人似乎不欣賞過份天然的去處,厭其雜亂無章,草木橫生。柳氏的評價,反映了這種審美觀:“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茂盛的樹木中有惡木,絢麗的花草中有毒花,好壞雜居,善惡難分,實在不是一個清新潔凈的去處。在這里,柳宗元的寫景包含了更深的含意,暗示了他對朝政的貶斥和人生愛憎之情,是畫龍點晴之筆。新來的刺史韋公對“新堂”之地的價值幸而有鑒賞力,“望其地,且異之。始命芟其蕪,行其涂。”從這里開始,新堂才被開發出來。韋公不僅有認識,更有行動,動員人力進行修葺,按照人的審美觀改善環境,使自然景觀煥然一新,悅目怡人。于是“清濁辨質,美惡異位”。盡管唐朝的改革者均罹不幸,命運多舛,但柳宗元對他的政治抱負始終懷有美好的向往和實現的愿望。所以,文中此處借“新堂”的“清濁美惡”,憧憬著改革派的政治理想。治理后的“新堂”,柳氏作了一番描寫: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游。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于堂廡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于譙門之外。”全段的敘寫,恰當地運用擬人、比喻的寫景手法,先由內及外,再由近及遠,把一處風光佳景的新意表達得恰成氣象。文字短促而有力,概括了柳宗元的語言風格。
以上兩段,先是喟嘆自然美的鬼斧神工,又對自然美的不合諧產生疑問,由物及世,由物及人,可見下筆之前成竹在胸,先揚而后抑,復而別開洞天,表達了柳宗元寫景的真實寓意。
最末一段,柳宗元別出機抒,從韋公身上引出聯想,夾敘夾議,抒發他的善政益民的封建吏治思想:“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
柳宗元在這里所用的反詰句,可知文章雖是寫“新堂”,但不全為寫“新堂”。四個反詰句的排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全文立意的點晴之筆,它突然而來又待機已久,與前面文字有著密切關聯。柳氏認為韋公治理“新堂”,足以反映韋公的遠大志向,所謂“視其細知其大也”,事情雖細微,卻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格操品之大節。“美、仁、清、廉”都是封建道德的核心思想,柳宗元把“新堂”的景觀和韋公的吏治最終聯貫到這些思想上來,期望以此為“二千石楷法”。明確地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和寄望。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創作背景
唐順宗李誦執政時期,參加王叔文政治集團的“永貞革新”,年僅33歲時任禮部員外郎,年少有志,積極革新,從而招致宦官和舊官僚集團的忌恨。永貞元年(805),太子李純繼位,王叔文集團政治上遭到失敗,柳宗元被貶外遷,充配當時的“南荒”之地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縣),任為“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是一個不得干預政務的閑職。在貶謫永州的十年間,柳氏刻意山水,抒發抑郁,留下多篇散記。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寫于作者任職永州的第七年(811)左右,此篇在柳文中雖非上乘之作,但其工于寫景、即景生情的藝術表現卻也不無傳神之處。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當時湖南零陵地區的生態面貌,贊賞當地官吏治理自然、陶冶身性的美好追求。柳氏以此褒美善政,也借韋使君的政績,謳歌進步的政治理想。
“堆阜突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zhōu wéi shǐ jūn xīn táng jì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jiāng wèi qióng gǔ kān yán yuān chí yú jiāo yì zhī zhōng, zé bì niǎn shān shí, gōu jiàn hè, líng jué xiǎn zǔ, pí jí rén lì, nǎi kě yǐ yǒu wéi yě.
將為穹谷嵁巖淵池于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
rán ér qiú tiān zuò dì shēng zhī zhuàng, xián wú de yān.
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咸無得焉。
yì qí rén, yīn qí dì, quán qí tiān, xī zhī suǒ nán, jīn yú shì hū zài.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于是乎在。
yǒng zhōu shí wéi jiǔ yí zhī lù.
永州實惟九疑之麓。
qí shǐ dù tǔ zhě, huán shān wèi chéng.
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
yǒu shí yān, yì yú ào cǎo yǒu quán yān, fú yú tǔ tú.
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shé huī zhī suǒ pán, lí shǔ zhī suǒ yóu.
蛇虺之所蟠,貍鼠之所游。
mào shù è mù, jiā pā dú huì, luàn zá ér zhēng zhí, hào wèi huì xū.
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
wéi gōng zhī lái, jì yú yuè, lǐ shén wú shì.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
wàng qí dì, qiě yì zhī.
望其地,且異之。
shǐ mìng shān qí wú, xíng qí tú.
始命芟其蕪,行其涂。
jī zhī qiū rú, juān zhī liú rú.
積之丘如,蠲之瀏如。
jì fén jì shāi, qí shì dié chū.
既焚既釃,奇勢迭出。
qīng zhuó biàn zhì, měi è yì wèi.
清濁辨質,美惡異位。
shì qí zhí, zé qīng xiù fū shū shì qí xù, zé róng yàng yū yú.
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余。
guài shí sēn rán, zhōu yú sì yú.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huò liè huò guì, huò lì huò pū, qiào xué wēi suì, duī fù tū nù.
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
nǎi zuò dòng yǔ, yǐ wéi guān yóu.
乃作棟宇,以為觀游。
fán qí wù lèi, wú bù hé xíng fǔ shì, xiào jì yú táng wǔ zhī xià.
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于堂廡之下。
wài zhī lián shān gāo yuán, lín lù zhī yá, jiān cè yǐn xiǎn.
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
ěr yán yě lǜ, yuǎn hùn tiān bì, xián huì yú qiáo mén zhī nèi.
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于譙門之內。
yǐ nǎi yán kè rù guān, jì yǐ yàn yú.
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
huò zàn qiě hè yuē:" jiàn gōng zhī zuò, zhī gōng zhī zhì.
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
gōng zhī yīn tǔ ér dé shèng, qǐ bù yù yīn sú yǐ chéng huà? gōng zhī zé è ér qǔ měi, qǐ bù yù chú cán ér yòu rén? gōng zhī juān zhuó ér liú qīng, qǐ bù yù fèi tān ér lì lián? gōng zhī jū gāo yǐ wàng yuǎn, qǐ bù yù jiā fǔ ér hù xiǎo? fū rán, zé shì táng yě, qǐ dú cǎo mù tǔ shí shuǐ quán zhī shì yú? shān yuán lín lù zhī guān yú? jiāng shǐ jì gōng zhī lǐ zhě, shì qí xì zhī qí dà yě.
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
" zōng yuán qǐng zhì zhū shí, cuò zhū bì, biān yǐ wéi èr qiān dàn kǎi fǎ.
”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壁,編以為二千石楷法。
“堆阜突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