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非兵不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非兵不利”出自宋代蘇洵的《六國論》, 詩句共4個字,詩句拼音為:fēi bīng bù lì,詩句平仄:平平仄仄。

    “非兵不利”全詩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作者簡介(蘇洵)

    蘇洵頭像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六國論翻譯及注釋

    翻譯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注釋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賂秦: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賂,賄賂。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率:都,皆。
    6.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戰(的辦法)而奪取。
    9.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10.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14.視:對待
    15.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17.厭:同“饜”,滿足。
    18.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決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顛覆:滅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
    24.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終:最后。
    26.繼:跟著。
    27.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既:已經。
    30.免:幸免。
    31.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斯: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兩次。
    37.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為
    39.讒:小人的壞話。
    40.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后,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4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42.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45.當: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斷。
    47.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8.禮:禮待。名作動。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咽。
    50.勢:優勢。
    51.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作狀。月,每月,名作狀。以,而。
    5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
    54.勢弱于秦。于:比。
    55.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可以:可以憑借。
    56.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以,憑著。
    57.下:指在六國之后
    58.從:跟隨。
    59.故事:舊事,先例。

    六國論寫作特點

    1.借古諷今,針砭時弊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最后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系,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走向統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本文屬于史論,但并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于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系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為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范。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系,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在語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論說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之外,還有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方式的運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歐陽修語),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于變化,承轉靈活,縱橫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勁,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六國論賞析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于以上兩篇。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愿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說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宋朝建國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以至滅亡的教訓,采取了“虛外實內”的政策,削弱邊關的實力,調集重兵駐守京城。結果造成了邊關的空虛。遼國乘虛而入,屢犯邊疆。宋太宗繼位后,曾兩次派兵擊遼,均遭失敗。后宋太宗兩次進攻幽州,企圖奪回幽云十六州,又遭敗績。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兵壓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威脅汴京開封。于是,宋與遼簽定了“澶淵之盟”,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到了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遼再次要挾,宋只得增加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東流。蘇洵對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斗爭。蘇洵的議論雖不無可商榷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并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死后六十年,終于發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

      《六國論》除去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揮、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外,在論證的嚴密性、語言的生動性上也堪稱典范。第一段的邏輯性是非常嚴密的。作者開篇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宗明義,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論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就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再后,作者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就使得文章邏輯嚴密,無懈可擊。最后一句總結全段:“故曰弊在賂秦也。”這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后面的二、三兩段實際上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

      本文的語言生動有力。議論性的句子簡捷有力,敘述性的句子生動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些敘述語言本身帶有主觀感情,還有描述的特點。作者還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奏感。文章史實論據典型、充分,分析、對比、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句式多變,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雖是史論,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王朝放棄妥協茍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歐陽修評價蘇洵的文章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確如此,蘇洵此文,奔騰上下,縱橫出入,氣勢猶如江河決口。他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精辟透徹,足警世人。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

    六國論賞析二

      《六國論》一開始,首先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劈頭四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就斬釘截鐵地給六國之所以滅亡定下結論。蘇洵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不在于它們的武器不銳利,也不在于它們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們一味地拿土地作為賄賂,向秦國乞求和平。“賂秦”就是賄賂秦國。這實際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敵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毀滅。所以作者接著申述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然而事實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國都向秦國奉獻土地,而那些沒有“賂秦”的國家也破滅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故意這樣設問,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此,歸根結底,“賂秦”是莫大的致命傷。以上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論點,突出強調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從六國方面來說的。

      接著蘇洵再從“賂秦”的兩個方面來論述這種做法的后果。蘇洵指出:秦國由于接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國打勝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國由于送賄賂而喪失的土地,比它們打敗仗喪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國所最歡迎而對其他國家所最不利的,當然就不在于作戰了。這里的“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是側重照應開頭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戰不善”,是從另一個角度補充和闡發了“弊在賂秦”的論點。

      在接下來的兩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別就“賂秦”的國家和不“賂秦”的國家,論述了它們各自滅亡的具體原因。

      第二段先論述“賂秦”的國家滅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說這些國家的前輩創業的很難;“子孫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是說這些國家的后代只顧眼前的暫時利益,輕易地把前輩辛勤創有的國土隨便割讓給秦國;“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說秦國并不因為得到奉獻的土地而停止進攻。這就是第一段結尾所說的“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越向敵人屈服退讓,就越增加敵人的氣焰,敵人越得到好處,就越要加緊侵略。所謂“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秦國的侵略欲望根本沒有止境,這是秦國侵略者不可改變的本質。諸侯各國奉獻土地一味妥協,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這里,不需要通過作戰,就已經判別勝負了,至于諸侯各國的因之而破滅,那更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作者為了把“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講得更為明白清楚,蘇洵引用了古人的一個譬喻:“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薪”就是木柴,這個譬喻非常準確地、形象地表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和根本的錯誤。這一段是進一步發揮第一段的“賂秦而力虧”一句,具體指的是韓國、魏國和楚國。這三個國家都緊靠秦國,當時秦國在軍事戰略上采取“遠交近攻”,也就是結交遠方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的方針,因此它們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賂秦”,結果最早被秦國消滅。

      第三段是論述不“賂秦”的國家為什么會滅亡。齊國距離秦國最遠,雖然不用向秦國奉獻土地,但是齊國仍舊不敢得罪秦國,對其他國家遭受秦國侵略,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等五國相繼敗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國吞并的對象。燕國、趙國“能守其士,義不賂秦”,敢于同秦國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國那樣小的國家盡管最后也失敗了,但是比韓、魏、楚等國家要破滅得稍晚一些;趙國在與秦國的五次戰爭當中還取得了三次勝利,以后又不斷給秦國以回擊.可惜燕國太子丹派遣荊軻西刺秦王,企圖通過個人謀殺來解救危難;趙國不信任自己的部將,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殺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導致加速了自己的破滅。齊國不能援助其他五國,團結抗泰,燕國趙國不能堅持斗爭,又處在秦國把各國“革滅殆盡”的時刻,因而得到和韓國,魏國和楚國同樣的結局。這段論述主要是進一步發揮第一段“不賂者以賂者喪”一句的意思。這一段的末了,蘇洵總結六國的破滅,從反面推進一層,指出六國避免破滅的道路。“三國各愛其地”是指韓國、魏國和楚國不要拿國土去向秦國乞求“一夕安寢”,“齊人勿附于秦”是指齊國要附隨秦國而不去援助其他國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國不要對秦國采用個人謀殺手段;“良將猶在”,是指趙國不要相信秦國的流言蜚語而殺掉自己的將領。這樣,恐怕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未見得秦國必勝而六國必敗。文章在這里筆鋒一轉,反跌得精神飽滿,把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道理說得更加透徹,更加具有說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論述發表感慨。第四段的頭幾句是一種設想,為六國籌劃怎樣對付秦國。第三段末尾的設想,是僅僅就六國改變它們各自的方針路線來立論,所以只說勝負存亡“或未易量”,沒有加以肯定。則進一步指出必須發憤圖強,敢于斗爭,并且團結一致,聯合抗秦。秦國即使想要吞并六國,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嚨里去的,可惜六國沒有這樣做。六國在敵人強大的威勢面前屈服了,不敢斗爭或者不能堅持斗爭,最后全部破滅。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后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歷史經驗。蘇洵最后說:“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強大敵人的威力面前被嚇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繼續發表意猶未盡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針對的是歷史,第五段的感慨針對的是現實。整篇《六國論》,應該說到前一段的就結束了。蘇洵決不是為評論歷史而評論歷史,蘇洵的文章的全部鋒芒幾乎無不處處對準現實。是想以古代社會治亂、國家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處理當前國家的重大問題的借鑒。文章只寫到前一段,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有這一段從古代歷史引渡到現實政治,才見出它的主題深刻意義。這一段完全說的是北宋王朝的對外政策:北宋王朝與六國諸侯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六國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區,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則占有全國主要地區,力量遠遠超過六國諸侯。六國諸侯如果敢于同秦國斗爭,還可以取得勝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樣敢于斗爭,當然不成問題地更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北宋王朝卻“以天下之大”向遼政權和西夏政權屈服,一味妥協退讓,不敢進行斗爭,這就連六國也不如了。不用說,它最終也必然會得到六國破滅一樣的后果。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筆相當精練,內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議論中包含著極大的感情分量。話說得十分含蓄婉轉,同時問題又揭示得十分明確尖銳。從全文的布局來看,也收結得沉著有力。

      戰國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本來很紛繁復雜,但是蘇洵只就對秦國的態度上,從六個國家當中區別出兩個類型,“賂秦”和“不賂秦”;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韓國、魏國和楚國“以地賂秦”,第二種是齊國附隨秦國,第三種是燕國和趙國“用武而不終”。三種情況中的第一種屬于“賂秦”一類,第二種和第三種屬于不“賂秦”一類。蘇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賂秦”問題上,為六國的破滅立論。因為這才是六國破滅的根本要害,不僅“賂秦”的韓、魏、楚三國因此喪亡,不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齊國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夠跟秦國較量一下的燕國、趙國也因此失敗。寫文章就應該扣緊中心問題去發揮。重點擺對了,又要把它同別的部分聯結起來,看出它們的相互關系。所以作者集中論述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后,進而又論述“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當然,態度、分寸是不同的。蘇洵對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是根本否定,對依附秦國的齊國是嚴肅批判,而對“用武而不終”的燕、趙兩國是深切惋惜。這樣,文章就顯得分外有條理,有層次,暢達透辟,嚴密完整,使別人對自己的論點無可懷疑、無可駁斥。

    六國論創作背景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

      本文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作者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作者立論的根據;二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作者撰寫此文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是群雄割據的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并不鞏固。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隨之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不從其他方面去論證,而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實服務的。

      北宋建國以后,鑒于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為了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蘇洵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

    六國論評價

      蘇詢的《六國論》,不屬于寫的自由瀟灑或錯綜起邊的類型,而是在行文結構方面帶有規范性的作品,體現了議論文論證嚴謹的特點。因為頭緒清楚,變化較少,通過提要鉤玄,逐段逐層梳理歸納,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脈絡和主要思想內容,在文章結構上便于學習。

      但另一方面,蘇洵的《六國論》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于“賂秦”,盡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勢如破竹的感覺,但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因為從本質上講,六國滅亡是由于不思改革進取,不采取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歷史所淘汰。當然也有戰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具體原因。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是人類很容易陷入的誤區。

    “非兵不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ù guó lùn
    六國論

    liù guó pò miè, fēi bīng bù lì , zhàn bù shàn, bì zài lù qín.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
    lù qín ér lì kuī, pò miè zhī dào yě.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huò yuē: liù guó hù sàng, lǜ lù qín yé? yuē: bù lù zhě yǐ lù zhě sàng, gài shī qiáng yuán, bù néng dú wán.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gù yuē: bì zài lù qín yě.
    故曰:弊在賂秦也。
    qín yǐ gōng qǔ zhī wài, xiǎo zé huò yì, dà zé dé chéng.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jiào qín zhī suǒ de, yǔ zhàn shèng ér dé zhě, qí shí bǎi bèi zhū hóu zhī suǒ wáng, yǔ zhàn bài ér wáng zhě, qí shí yì bǎi bèi.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zé qín zhī suǒ dà yù, zhū hóu zhī suǒ dà huàn, gù bù zài zhàn yǐ.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sī jué xiān zǔ fù, bào shuāng lù, zhǎn jīng jí, yǐ yǒu chǐ cùn zhī dì.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zǐ sūn shì zhī bù shèn xī, jǔ yǐ yǔ rén, rú qì cǎo jiè.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jīn rì gē wǔ chéng, míng rì gē shí chéng, rán hòu dé yī xī ān qǐn.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qǐ shì sì jìng, ér qín bīng yòu zhì yǐ.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rán zé zhū hóu zhī dì yǒu xiàn, bào qín zhī yù wú yàn, fèng zhī mí fán, qīn zhī yù jí.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gù bù zhàn ér qiáng ruò shèng fù yǐ pàn yǐ.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zhì yú diān fù, lǐ gù yí rán.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gǔ rén yún:" yǐ dì shì qín, yóu bào xīn jiù huǒ, xīn bù jìn, huǒ bù miè.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cǐ yán dé zhī.
    ”此言得之。
    qí rén wèi cháng lù qín, zhōng jì wǔ guó qiān miè, hé zāi? yǔ yíng ér bù zhù wǔ guó yě.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wǔ guó jì sàng, qí yì bù miǎn yǐ.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yān zhào zhī jūn, shǐ yǒu yuǎn lüè, néng shǒu qí tǔ, yì bù lù qín.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shì gù yàn suī xiǎo guó ér hòu wáng, sī yòng bīng zhī xiào yě.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zhì dān yǐ jīng qīng wèi jì, shǐ sù huò yān.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zhào cháng wǔ zhàn yú qín, èr bài ér sān shèng.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hòu qín jī zhào zhě zài, lǐ mù lián què zhī.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jì mù yǐ chán zhū, hán dān wèi jùn, xī qí yòng wǔ ér bù zhōng yě.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qiě yān zhào chù qín gé miè dài jìn zhī jì, kě wèi zhì lì gū wēi, zhàn bài ér wáng, chéng bù dé yǐ.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xiàng shǐ sān guó gè ài qí dì, qí rén wù fù yú qín, cì kè bù xíng, liáng jiàng yóu zài, zé shèng fù zhī shù, cún wáng zhī lǐ, dāng yǔ qín xiāng jiào, huò wèi yì liàng.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wū hū! yǐ lù qín zhī dì, fēng tiān xià zhī móu chén, yǐ shì qín zhī xīn, lǐ tiān xià zhī qí cái, bìng lì xī xiàng, zé wú kǒng qín rén shí zhī bù dé xià yàn yě.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ēi fū! yǒu rú cǐ zhī shì, ér wèi qín rén jī wēi zhī suǒ jié, rì xuē yuè gē, yǐ qū yú wáng.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wèi guó zhě wú shǐ wèi jī wēi zhī suǒ jié zāi! fū liù guó yǔ qín jiē zhū hóu, qí shì ruò yú qín, ér yóu yǒu kě yǐ bù lù ér shèng zhī zhī shì.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gǒu yǐ tiān xià zhī dà, ér cóng liù guó pò wáng zhī gù shì, shì yòu zài liù guó xià yǐ.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非兵不利”平仄韻腳

    拼音:fēi bīng bù lì
    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非兵不利”的相關詩句

    “非兵不利”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非兵不利”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非兵不利”出自蘇洵的 《六國論》,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