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知合乎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而不知合乎世”全詩
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
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
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
將行,請予言以為贈。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
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
」余聞之,自顧而笑。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然則若余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
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贈黎安二生序翻譯
趙郡蘇軾,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學友。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城給我,贊揚蜀地的學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帶著他的文章幾十萬字,安生帶著他的文章也有幾千字,屈駕前來看我。我讀他們的文章,確實氣勢壯闊,風格雄偉,善于反復辨析,把事理說得很深透.他們的才情、筆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二人確實可以說得上是特別杰出的人才,而蘇君也的確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臨走的時候,請我寫幾句話作為贈別。我說:“我對你的了解,已經放在心里了,還需要用言辭表達出來么?” 黎生說:“我和安生學習古文,同鄉鄰里都譏笑我們,認為是迂闊。現在請您寫幾句話,是想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看法。”
我聽了這話,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闊的人,有誰比我更厲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訓,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為什么困頓到現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闊,有誰比我更厲害呢?現在你們的迂闊,只因文章不合世俗,這不過是小的迂闊罷了,還擔心被同鄉鄰里譏笑。像我的迂闊可就大了,如果你們拿了我的話回去,將要得到更多的責怪,豈能只停留在譏笑上呢?既然這樣,那么我將對你們說些什么好呢?說我的迂闊是好的,可是它的禍害卻是這樣;說它不好,那么雖然可以迎合現代,但一定違背古訓,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離圣賢之道了。你們還是不要急于解除同鄉鄰里的糊涂認識吧,這樣就一定能夠在古文、時文;道、世俗這方面作出選擇。
我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位,并且拿給蘇君看,你們認為怎么樣呢?
贈黎安二生序鑒賞
1、正話反說
作者前文極力鋪陳藻飾黎安二生文才,正是為了說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顯示了世俗的謬誤。正話反說,文曲意直,顯示內在的鋒芒。
2、意境含蓄
諸多憤世之氣,盡在深蘊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長,結構也比較簡單,先介紹黎、安二生的由來,再說明寫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出如何認識迂闊。迂闊,從古到今都有人在用這一形容個性的詞。如果拋開它那略帶貶義的內容,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迂闊,是指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迎合世俗偏見,而又有一種執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觀點、信念是正確的話,那么這種迂闊的表現正是難能可貴的。曾鞏正是基于這一思路,才對迂闊進行了精辟的分析。
從文中反映的背景來看,黎、安二生由于“學于斯文”,即酷愛韓愈、柳宗元以至歐陽修、蘇軾所倡導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譏笑;而曾鞏也因身體力行地追求“道”,給自己帶來一些“患”。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如何淺薄了。這種不直接抨擊時弊而從側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現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達了自己的是非觀,卻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勸誡黎、安二生“擇而取之”,如何定奪,還是由他們自己去決定吧。還在結尾處提出,希望二生轉告蘇軾,問一問他“以為如何”。這不僅表明作者的謙虛態度,而且是尊重對方的一種表現。
贈黎安二生序創作背景
這是一篇應黎生之求而寫的贈序,寫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蘇軾寫信推薦給曾鞏的朋友。他們從四川拿著自己的文章來京師就正于曾鞏,也是“以文會友”之意。不久,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行前,應二生之請,曾鞏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而不知合乎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lí ān èr shēng xù
贈黎安二生序
zhào jùn sū shì, yú zhī tóng nián yǒu yě.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
zì shǔ yǐ shū zhì jīng shī yí yú, chēng shǔ zhī shì, yuē lí shēng ān shēng zhě.
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jì ér lí shēng xié qí wén shù shí wàn yán, ān shēng xié qí wén yì shù qiān yán, rǔ yǐ gù yú.
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
dú qí wén, chéng hóng zhuàng juàn wěi, shàn fǎn fù chí chěng, qióng jìn shì lǐ ér qí cái lì zhī fàng zòng, ruò bù kě jí zhě yě.
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
èr shēng gù kě wèi kuí qí tè qǐ zhī shì, ér sū jūn gù kě wèi shàn zhī rén zhě yě.
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qǐng zhī, lí shēng bǔ jiāng líng fǔ sī fǎ cān jūn.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
jiāng xíng, qǐng yǔ yán yǐ wéi zèng.
將行,請予言以為贈。
yú yuē: yú zhī zhī shēng, jì dé zhī yú xīn yǐ, nǎi jiāng yǐ yán xiāng qiú yú wài xié? lí shēng yuē: shēng yǔ ān shēng zhī xué yú sī wén, lǐ zhī rén jiē xiào yǐ wéi yū kuò.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
jīn qiú zi zhī yán, gài jiāng jiě huò yú lǐ rén.
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
yú wén zhī, zì gù ér xiào.
」余聞之,自顧而笑。
fū shì zhī yū kuò, shú yǒu shèn yú yǔ hū? zhī xìn hū gǔ, ér bù zhī hé hū shì zhī zhì hū dào, ér bù zhī tóng hū sú.
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cǐ yú suǒ yǐ kùn yú jīn ér bù zì zhī yě.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shì zhī yū kuò, shú yǒu shèn yú yǔ hū? jīn shēng zhī yū, tè yǐ wén bù jìn sú, yū zhī xiǎo zhě ěr, huàn wèi xiào yú lǐ zhī rén.
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
ruò yú zhī yū dà yǐ, shǐ shēng chí wú yán ér guī, qiě zhòng dé zuì, yōng jù zhǐ yú xiào hū? rán zé ruò yú zhī yú shēng, jiāng hé yán zāi? wèi yú zhī yū wéi shàn, zé qí huàn ruò cǐ wèi wèi bù shàn, zé yǒu yǐ hé hū shì, bì wéi hū gǔ, yǒu yǐ tóng hū sú, bì lí hū dào yǐ.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然則若余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
shēng qí wú jí yú jiě lǐ rén zhī huò, zé yú shì yān, bì néng zé ér qǔ zhī.
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suì shū yǐ zèng èr shēng, bìng shì sū jūn, yǐ wéi hé rú yě?
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而不知合乎世”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